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分享会特刊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8-25


串起远方游子的牵挂和乡愁

□ 谭旭东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为天南地北的郴州游子搭起用文字向家乡深情告白的舞台。

这次大赛,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远方游子的心紧紧牵引至故乡的怀抱。身在沈阳的雷璧羽、海南的谢呈镐,远在英国的金梦晞,笔下和心里装的都是郴州的山水街巷:东江湖的水、莽山的绿、裕后街的灯、安仁的草药香、汝城的香火龙……这些熟悉的风物及背后隐藏的故事,让沉寂的回忆突然苏醒过来,带着家乡的温度和气息。

当大家不约而同地书写同一片土地、同一份乡情,文字就有了共鸣。大家在字里行间彼此相识,在故事里互相感受,那份“我是郴州人”的文化认同感就格外清晰,字字句句都会自然流露出对家乡的牵挂和理解。

书写的过程,亦是探寻自我根源、明确归属之旅。当乡愁落在纸上,“郴州人”这个名词赋予了深沉的爱与斑斓的美,不但在每个写作者心里,也在读者心里,扎下了根须。这份归属感,无疑也化成了行动。许多人自发成了家乡的“宣传员”:在珠海工作的蔡依慧,总跟同事推荐郴州的好;在成都的李定淀,常给朋友寄家乡的鸭、鱼、橙子;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硕士的贺思棋,感念故乡的山水画卷给了他最初的美学启蒙;在韩国深造的刘少峰,把郴州山水融进作品,还想把更多先进理念带回家乡……

这场文学大赛,让游子们的心声有了归处。他们写家乡的寻常巷陌、热闹节庆,不只是诉说想念,更是在心里一次次点亮那个共同的家——郴州。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重塑山河待后生

□ 梁瑞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山水皆我友,江月寄深情。

郴州山水,千峰并峙,佳丽环伺,尤以近年来奇景迭出,风光一时。趋时应物,郴州及时推出“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以大地为纸,以青山为笔,为山河壮色,为故乡点灯。

让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小荷尖尖的学童,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才俊,纵身于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美妙神奇的造化,感受故乡寸土佳丽的婀娜,或父子,或姊妹,或兄弟,或同事,体悟山水的奇妙,聆听自然的天籁,寻觅前贤的足印,感怀天地的壮阔。虽然今天看来他们的文章不免稚嫩,但蓓蕾初放,雏鹰展翅,可以预见未来可期、前程远大。

郴州千年以来,流寓文学使曾经的蛮荒之地拨云见日,昭示天下。秋风万里林中邑,为谁流下潇湘去,诗家不幸郴州幸,不废江河万古流。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秦观等,都在郴州留下宝贵的篇章。这些文学名篇将永载郴水流向远方,这些文学巨子的名字与郴州山河同在。

山水历来是文学大家、诗文佳作的产床:湘楚神奇瑰丽的沅芷澧兰,催生了屈原妙词丽句的楚辞;波撼岳阳的浩浩洞庭水,滋养了李杜光焰万丈的诗章。不到潇湘岂有诗,江山也得文人助!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山河壮丽,人民豪迈,这是一个时代的主调。这次征文的许多篇章,都踏着时代的节拍,用足丈量生养的土地,用情讴歌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山一水寄情怀。我以为,不负家乡好山水,是郴州未来文人的使命。我最近出版的散文集《月迷苏仙》,虽不敢说不负山水,但是用了一种真挚深爱的感情去用笔,给后世留一点痕迹,为家乡添一抹色彩!

我期待,文学路途上的来者,纵情挥笔,为家乡林中之邑写出惊世之作。我们更寄予厚望,重塑山河待后生,世界山水有郴州。

(作者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湖南作家书画院院长)

照亮郴州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 谢宗玉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无疑是郴州文化推广的一次精彩绽放。它不仅为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成为连接游客与郴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桥梁。

从北湖公园的图文展到沙洲村的红色故事,从裕后街的古朴与现代到地热温泉和全域旅游模式的推广,文学大赛不仅生动描绘了郴州的山川湖泊之美、风土人情之韵,还挖掘了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郴州的独特文化魅力,见证郴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参赛作品聚焦于红色郴州,突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深情地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郴州的文化版图上,极大地激发了游客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向往。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文化软实力,焕发了文化吸引力,为推动郴州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一种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郴州的历史文化,感受其厚重的人文底蕴。我们相信,文学大赛的持续发酵,还将为郴州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更多的人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院长、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

展现郴州山水人文的精美窗口

□ 陈善君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是郴州精心养育的一颗璀璨珍珠,在郴州文艺园地里光芒四射。它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更为郴州打开了一扇展现山水人文景观的精美窗口。

大赛以广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出圈”。大赛吸引了数千名青少年热情参与,参赛者遍布国内外多个地区,让郴州“印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同时,大赛引起各界“大咖”关注和助力,借助报纸、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学习强国等全媒体矩阵传播,“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佳作屡屡“破圈”,总点击量破4亿。

大赛以郴州山水人文景观的展现“吸睛”。通过青少年的文学视角,郴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发展成就得以多角度、全方位地集中展现。这不仅提升了郴州文化魅力的知名度,也为郴州迈向世界旅游舞台的中心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大赛以爱国爱郴爱家的文化凝聚力“共情”。青少年们用文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一篇篇文学佳作,如一颗颗文艺果实,温润着郴州人的心灵,引起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可以说,“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郴州文艺界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一场成功文化实践。它在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激发青少年创作活力、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未来,期待通过举办更多样多层次、更契合郴州实际的文学大赛,让文学之光持续照亮郴州的每一个角落,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郴州文化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

此间的青春

——文学大赛创新青少年爱国爱郴爱家的表达方式

□ 向娟

驻足初夏的风里,置身这场“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忽忆起《礼记·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

七千六百个青春笔锋,九千卷带着墨香的素笺,原不是寻常的习作比试,倒像一场情感传续的当代诗学。少年们以文字为舟楫,将“爱国”“爱郴”“爱家”的深情厚意细腻编织于尺幅之间,让人深切体会到,厚重的家国情怀并非必得激越的口号所承载,它同样可以流淌在清浅尺素之上,成为静水深流的浩瀚历史中最为鲜活生动的标注。

“爱家”的本真,是文化情感最直接的呈现。《颜氏家训》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真正的情感传承,往往起始于微末日常。大赛中的少年以笔描绘“阿婆的油茶锅”,木柴噼啪作响,茶沫在铁锅中翻涌,宛如逐浪飞卷,那是记忆中铭刻的温暖,散落于人间各处的烟火气息。这些被文字定格的影像,就是“家”最具形象的表达。

“爱郴”的赤诚,是地域文化最隽永的底色。《元和郡县图志》载郴州“林邑之秀,甲于湘南”。其秀不止于景,更在于人之性。在诸多有意识的表述当中,这场大赛促成了“从地域认同升华为民族情感”的文化觉醒,进而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自觉,并进一步提振了文化自信。地理教师描绘稻田公园的油菜花海,交通警察记录轮胎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维吾尔族少年眼眸中天山与郴水的倒映……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经纬线细密的穿插,织就了江山万里的锦帛,生活由此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青春借此出离了眼界与格局的束缚,前路是以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可能,因而郴州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与个体命运丝缕交织的立体多维的精神原乡。

“爱国”的宏愿,便是“家”与“郴”的情感共振。《文心雕龙》有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参赛选手写“711矿的老厂房”,祖父的工牌依旧别在泛黄的旧衣袋中,那些锈迹斑驳的机器,曾是新中国核燃料冶炼的见证者……一个人身后的家,一个家依托的国,一段岁月的承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承担,“家国”的重量在无数国人的肩上。这些看似私人的书写,映射着此间的青春,最终在郴山郴水的脉络里汇聚成河,融入祖国的江海。

郴山爱晴柔,郴江惜细流。站在文化长河边回望,这场大赛更似一次自然的展示,既是郴州自然山水的展现,也是郴人自然本心的流露,更是这方水土所孕育、所寄予之一切的彰显,而这种天然的状态完美地契合了文学创作的“在地性”,也充分地达成了大赛举办的初衷:既体现了林邑郴城的既定环境,又符合当前青少年们的即时语境,它不仅有丰沛的情谊,更是具备了诗性,兼具了理性,饱含着灵性。它不仅记录情感,更在唤醒情感;不仅传承过往,更在拓展未来。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

□ 吴投文

“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开了文学的大门,让它流淌进了千家万户。在这里,青少年的笔端倾吐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们的文字,如同青春的旋律,激荡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大赛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写作激情,同时也赢得了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借由全媒体的翅膀,迅速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文学,不再囿于书本和课堂,而是成为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沟通的桥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赛的参与群体涵盖了各行各业,从校园到社会,从本土到国际,这种广泛的参与,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展现了其非凡的力量。普通人的加入,让文学更接地气、更贴民心,也使得文学的传播更加深入、更加持久。“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的成功举办,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绽放自我、追逐梦想的大舞台,更为文学的花园增添了新绿与生机。它让我们看到,文学大赛是文学佳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得力助手,更是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时代精神的宝贵平台。我们衷心期盼,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学盛事,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多心灵,温暖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黄慧
三审 | 李造雄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