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在光影与真相之间——从《南京照相馆》看新闻报道的破局之路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9-04


最近的一部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28天,票房破32亿,豆瓣评分8.6,不仅成了暑期档最大黑马,更让很多人走进影院时带着纸巾,走出时红着眼眶。

影片改编自南京大屠杀期间罗瑾、吴旋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聚焦1937年吉祥照相馆内平民冒死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底片的故事。影片通过邮差阿昌从被迫冲洗日军照片到觉醒传递屠杀真相的转变,展现民众在至暗时刻的抗争。剧组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搭建2.5万平方米实景,1:1复刻南京城墙,美术团队在南京文物局指导下耗时两个月还原照相馆历史细节。

有人说它是“年度最戳心的历史片”,也有人说它“重新定义了主旋律电影的打开方式”。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不是电影本身有多好看,而是:一部电影的成功,能给我们每天都在做的新闻报道,带来哪些启发?

我们都知道,新闻和电影,看似是两种不同的叙事载体:一个追求“真实客观”,一个允许“艺术创作”。但《南京照相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用小人物的视角剖开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最终让千万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历史、铭记历史。这种“让真实被看见、被相信、被传播”的能力,不正是我们新闻报道一直在追求的吗?

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拆解这部电影的“成功密码”,聊聊它如何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打开新的思路。

用“小人物的显微镜”代替“广角镜头”

《南京照相馆》最让人惊喜的一点,是它没拍战争场面,没写英雄领袖,而是把镜头对准了1937年南京贡院街一家叫“吉祥照相馆”的小铺子,主角全是普通人。

但就是这些普通人,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因为一卷卷藏着暴行的胶卷,被卷进了历史的漩涡。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不做懦夫”。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新闻报道。是不是很多时候更习惯用“广角镜头”?写乡村振兴题材,就是“政策好、成效大”;写科技突破题材,就是“团队努力、技术领先”;写历史纪念题材,就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这些当然没错,但读者看完后,可能记住了一堆数据,却记不住一个具体的人。

去年,《郴州日报》在报道台风“格美”时,就通过选取典型人物的微观经历,将宏大的抗灾救援主题具象化,形成了“小切口—深情感—大格局”的传播效果。

比如《八面山上父子兵》和《谢宇阳:那一刻,我理解了妈妈》,两篇新闻稿件通过聚焦个体在灾难中的选择与行动,以小故事折射台风“格美”灾害中集体抗灾的“大事件”。

谢宇阳的故事从母亲陈淑秀2006年抗洪牺牲切入,将“碧利斯”与“格美”两场灾害形成时空对话。他破拆防盗窗、洪流中接应同事的细节,既是对母亲“舍小家顾大家”精神的延续,也暗含18年间基层应急能力的进步——从“独自叫醒村民”到“团队协作转移”,个体行动背后是抗灾体系的升级。

谭林、谭淞友父子自愿参战的选择,将军民救援具象为生活化场景:儿子用道路桥梁专业知识评估塌方风险,父亲让出午饭给受灾老人,微观举动串联起“专业救灾+民生关怀”的宏观主题。

两篇稿件避开数据堆砌,让宏大的抗灾主题扎根到可触摸的人性故事中,最终实现“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读者从个体命运中感知集体力量,让“抗灾救灾”从事件通报升华为精神记忆。

这就是小人物视角的力量:它让宏大的主题落地,让抽象的历史、政策变成具体的人物故事。我们总说新闻要贴近群众,怎么贴近?不是喊口号,而是蹲下来,用“小人物的显微镜”去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焦虑是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在面对时代变化时,是怎么选择,如何适应的?

用“细节的拼图”代替“结论的标签”

《南京照相馆》能打动那么多人,还有一个关键:它对“真实”的较真,可以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为了还原1937年的南京街景,剧组找了3000多张历史照片,1:1复刻了贡院街的石板路、老字号的招牌。

这些细节,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但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是真的”。就像我们看新闻,如果一篇报道说“某企业研发出新技术”,只写“负责人表示很先进”,我们可能会打个问号,持怀疑态度;但如果写“实验室里,研究员李工正在调试一台银色设备,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停在0.003毫米误差”——我们会更相信,因为细节不会说谎。

但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对“真实”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事件是真的”层面,往往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比如报道“非遗传承人”,只写“他做了30年剪纸”,却没写他手上的老茧多厚,没写他教徒弟时,怎么用筷子代替剪刀练习“转弯”。

“真实”不是贴标签,而是拼拼图。

《郴州日报》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融媒体作品“书页间的对话”。通过聚焦小人物的日常阅读故事,以细腻的细节描写勾勒出真实可感的人物群像。

文中七个故事均以具象化场景与个性化行为为锚点,让“阅读之城”的文化生态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片段。在市委机关大院阅览室,李尚俊从“连续18期坐在首排的聆听者”到西装革履分享汪曾祺谈吃的蜕变,其“仔细聆听生怕遗漏金句”的专注神情,与“拆解文学经典引得会心笑声”的从容形成成长对照,细节中暗含读书品牌对个体的浸润。80岁的李女士则带着“紫檀念珠”“泛黄笔记本”和放大镜,在市图书馆用“指尖掠过湘南古建筑彩图”“对照手机实景照片”的动作,诠释着“纸质书如老茶需慢慢咂摸”的坚守,恒温饮水机、定制老花镜等设施细节,更让银发读者的阅读日常跃然纸上。

乡村场景中,沙洲农家书屋130平方米的空间里,“意见本上‘求购《朝花夕拾》’的留言”与“果树栽培书籍借阅量上升”的记录,还原基层文化服务的真实互动;旧书店里,高一学生李哲希“校服袖口扫落书架细灰”“指甲轻刮书口纸纤维”的动作,搭配“5版《辞海》码成年轮状”的老物件描写,让少年与旧书的对话充满时光质感。

这些细节摒弃宏大叙事,转而捕捉“翻书声”“铅笔涂鸦”“借阅记录”等日常符号,用数字、器物、动作构建真实语境,使每个角色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让报道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读者”

《南京照相馆》的票房与口碑双赢,离不开对“上映时机”的精准把控。影片原定8月2日公映,后提档至7月25日,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此时社会各界正掀起“铭记历史”的纪念热潮,媒体铺天盖地的历史回顾、老兵访谈、纪念活动报道,已为影片铺垫了浓厚的情感土壤。观众带着“致敬先烈”的集体情绪走进影院,实现了社会情绪与艺术表达的同频共振。

新闻报道的推出时机,同样是决定传播效果的“胜负手”。一篇好的报道,若时机错位,可能“明珠暗投”;若契合社会热点、政策节点或受众需求,则能“借势而为”,实现传播声量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郴州日报》近年来的多次“爆款报道”,正是对“时机艺术”的生动实践。

2023年,郴州承办湖南省第二届旅发大会时,《郴州日报》就围绕大会构建了“全周期覆盖、多维度联动、精准化传播”的宣传体系,通过系统性策划、节奏化推进和差异化内容设计,实现了从预热动员到成果深化的完整传播闭环,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与社会共识。

预热期(会前1-3个月):以《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为标志,通过情感动员凝聚共识,强调“基础设施优化、新兴产业发展、文化氛围提升”等筹备成果,激发市民参与感与自豪感。

攻坚期(会前1个月至开幕):通过重磅稿件《郴州准备好了!》聚焦项目冲刺与细节完善,披露28个文旅攻坚项目、93个子项目全部完工的具体进展。

总结期(会中及会后):通过稿件《办会兴城 兴在何处?》《决胜旅发,我们收获了什么?》从城市转型、经济数据、民生改善等角度,将短期会议效应延伸为长期发展价值。

这种报道模式不仅有效服务了旅发大会的宣传需求,更成为城市治理成果展示、市民共识凝聚的重要载体,为同类大型事件的宣传提供了可复制的“郴州样本”。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时机选择,本质是对“社会情绪、历史节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艺术”,同样不是“追热点、蹭流量”的短期行为,而是建立在对社会脉搏、政策导向、公众需求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价值预判。唯有让报道的推出时间与社会的需求时间同频,才能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时代的回声”,而非“信息的杂音”。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无论是电影还是新闻,最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情感”。让我们都能从《南京照相馆》里学到:别让新闻报道变成冰冷的信息,要让它成为有温度的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时代,连接每一个渴望理解和读懂世界的人。

(作者刘晓军系郴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李造雄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