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大地低语——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到郴州的山川记忆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9-08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李娟于2017年出版的散文集,记述了她在新疆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生活经历。作品以母亲在荒野中种植向日葵为线索,描绘了劳作在苍茫天地间的坚韧与渺小,刻画了母亲、外婆、叔叔等鲜活人物,以及狗、鸡、兔等生灵的质朴故事。李娟以诗意的笔触和幽默的观察,呈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壮美,同时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该书获评“2017年中国好书”,被誉为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

凝视与扎根:一个记者的土地觉醒

在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我读到了一个记录者应有的目光——那不是猎奇的眼,而是谦卑的凝视;不是匆匆一瞥,而是长久的驻足。作为郴州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我时常思索:我们应当如何讲述脚下的这片土地?李娟用她细腻如丝的笔触,在阿勒泰的荒原上种下金色的向日葵,同时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如何真正看见并热爱郴州的种子:《遥远的向日葵地》不只是一片花海的赞歌,更是对土地深情的告白。李娟笔下那些倔强生长的向日葵,在贫瘠的土地上追寻太阳的轨迹,一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追寻真相与美好。当我合上书页,走进郴州的山水之间,忽然发觉这片熟悉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苏仙岭的云雾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大地与天空的绵绵诗篇;东江湖的碧波不再仅是水资源,而是这座城市清澈的眼眸。

记者工作赋予了我双重身份——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我们报道郴州的发展变迁,记录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但往往陷入职业性的疏离。李娟的散文教会我如何打破这层隔膜,那就是将双脚深陷进泥土里,感受大地的温度。记得有一次采访北湖区乡村振兴项目,我原本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前往。但当我在田间地头与老农交谈,看着他们粗糙的手掌抚过禾苗,忽然理解了李娟笔下那种对土地的虔诚。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拿着话筒的外来记者,而是生长于、成长于这片浓情土地上的儿女,从此我学会了用心灵去倾听她的低语,用情感去体会她的美好。

诗意与真实:在日常深处发现郴州

李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平凡的日常转化为诗意般的存在。她写母亲在向日葵地里的劳作,写沙漠中短暂绽放的野花,写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生活细节。这种视角对我们记录郴州极具启发——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它就环绕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中。郴州的老街巷中,青石板路上回荡着千年前的脚步声;市井烟火里,飘散着人间最真实的温度;方言土语间,保存着这片土地独有的记忆密码。这些都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宝藏。

作为媒体人,我开始尝试用李娟式的目光重新审视郴州:清晨,鱼粉店的热气蒸腾中,弥漫着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早安;黄昏,裕后街的老墙下,老人们用郴州话讲述着过往的峥嵘岁月;深夜,广播电视台的机房灯光下,伙伴们正通宵熬战着第二天节目的筹划。这一幕幕可触可感的平凡瞬间,构建了郴州最真实的生活肌理。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融的,这种生态整体观照亮了我们报道郴州的盲区。我们常常将自然作为资源来报道,却忽略了它是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郴州作为“林中之城”,其魅力不仅在于山水之美,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开始尝试在报道中融入这种整体观:采访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时,不只关注旅游收入,更关注护林人与大山的对话;报道东江湖保护时,不只着眼于水质数据,更讲述沿岸居民与湖共生的故事。在这些报道中,我看到了郴州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联结,那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默契与守望。

现实与超越:地方故事的普遍共鸣

李娟散文中最打动人的,是她对土地那种不矫饰的、坚韧的爱。这种爱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知根知底的基础上的包容与接纳。正如我们爱郴州,不应只爱它的山水如画,也要接纳它的不完美——正在改造的老城区、转型中的工业企业、发展中的乡村。这种完整的、辩证的爱,才是真正深入骨髓的乡土情结。

李娟表面上在写阿勒泰的向日葵,深层次写的却是人类共同的乡愁;我们写郴州的故事,也要找到能与所有人共鸣的情感纽带。一篇关于湘昆的报道,可以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困境;一个关于郴州矿工的故事,可以折射中国工业转型的时代画卷;一组关于西河乡村振兴的专题,能够展现中国人对故土的永恒眷恋。这样,地方故事就拥有了超越地域的力量。记者与作家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我们都是时代的记录者,都是故事的讲述者。李娟用文学的方式保存了阿勒泰的记忆,我们则用新闻的方式构建郴州的当代史。但这二者并非泾渭分明,最好的新闻应当有文学的质感,最好的文学也离不开现实的根基。在这一点上,《遥远的向日葵地》给了我们完美的示范——它既是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地方志书。

通过李娟的眼睛,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看郴州:看她的历史纵深而不仅是当下瞬间,看她的文化肌理而不仅是表面现象,看她的情感温度而不仅是冰冷数据。这种看,不再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是为了真正理解并连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或许有一天,当人们谈起郴州时,不仅会想到它的山水美景、它的经济发展,还会想到那些记录这座城市灵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就有我们记者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受、用笔端记录的——关于郴州的点点滴滴。那将是我们作为地方媒体人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到郴州的山川大地,从阿勒泰的向日葵到郴州的油菜花海,我看到了土地与人文之间永恒的情感纽带。作为媒体人,我们有幸成为这条纽带的编织者之一,用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续写着郴州与她的儿女们之间永不落幕的恋曲。在这片大地的低语中,我们终于听懂了——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扎根于泥土深处;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来自生活本身。

(推荐人曾湘秀系郴州市广播电视台产业发展科正科级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