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记者拨通刘慧老师的电话时,她刚结束一天的课程,背景声里隐约传来学生嬉笑告别的声音。从城区调回乡村学校3年多,刘慧早已习惯这种“以校为家”的节奏。谈起为什么选择从条件优越的资兴市东江中学主动调回偏远的资兴市旧市学校,她语气温和却坚定地说:“我的教育梦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想把城里学到的东西再带回来。”
资兴市旧市学校地处东江库区,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这里是刘慧教育生涯的起点。
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慧进入该校任教,3年后因教学成绩突出选调进入资兴市东江中学。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条“向上走”的路——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更便利的生活。她也的确在那里快速成长——成为县级信息技术融合教学骨干,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远赴清华大学培训,先后获得资兴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但在2022年,刘慧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主动申请调回旧市学校。“旧市学校的初中语文老师真的太匮乏了,我一直放心不下。”她说。调回那天,她驱车3小时回到学校。下课铃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飞奔出来,围住她欢呼:“刘老师,你终于回来了!”那一刻,她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学生们的期待和笑容,比什么都值得。
这不是刘慧第一次“往回走”。2021年,她曾主动申请来旧市学校支教一年。也就是在支教的这一年,刘慧发现,学校不仅缺老师,更缺能留下来的老师。“很多年轻教师服务期一满就考走了,孩子们不停地换老师,怎么能学好?”她深知,乡村教育最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援助,而是长期的坚守。于是,她带着在城里积累的经验回来了,还把女儿也接来旧市读小学。公公婆婆为了支持她,带着二胎宝宝住进了学校,丈夫每周从城里送来生活用品。“全家都在陪我‘支教’。”她笑着打趣说道。
在旧市学校,刘慧不仅教语文,还承担着教研组长、指导教师、宣传员等多重角色。在日常教学中,她深入研究教材与学情,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并根据乡村学生的学情,实施分层教学,运用所学到的教育理念带头推行“单元主题教学”,把零散知识点整合成系统模块。尽管农村学生基础薄弱、讨论进度慢,刘慧却从不着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会给你惊喜。”
在资兴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旧市学校覆盖了交互式一体机,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老师们技术操作不熟练,她就主动指导,没有专用的录课教室,她就积极和城区学校寻求合作……在刘慧的努力下,成果变得越来越具象,在旧市学校授任语文课程期间,每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平均分在资兴市均位列前茅。
在刘慧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成绩,更是点亮心灯。于是,遇到厌学孤僻的学生,她坐摩托车翻山越岭去家访。“这些孩子往往缺乏稳定的家庭支持,父母离异、留守、家境复杂……他们不是不想学,是心里没着落。”她轻声说道,“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看见。”
近几年,随着“基层中小学(中级)高级”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城里教师来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刘慧觉得这是好事:“乡村教育需要新鲜的血液,更需要持续的能量。”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让城乡教育经验真正流通起来。
从教11年,刘慧始终相信:“讲台是最好的阵地,成绩是最实的答卷。”而她口中的“成绩”,不只是分数,更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改变。
如今,刘慧依然每天站在旧市学校的讲台上,带着孩子们读诗、写作文、看世界。她告诉记者:“乡村教育是一片沃土,我们的坚守,是为了让泥土里的小梦想,多一份实现的可能。”风吹过山间的校园,吹过琅琅书声,也吹过一位乡村教师十一载未曾改变的初心。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