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追寻历史之问 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9-16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汝城是红色热土,是中央红军长征入湘第一站、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他们在汝城联署发布的《出路在哪里》文告,被誉为“红军长征的第一份宣言书”,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治主张,号召工人、农民、兵士及一切劳动民众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暴动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这张文告是对毛泽东著名论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生动例证,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光辉历程,更时刻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一、从一张文告到复兴大道

(一)文告指引前进方向

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踏上战略大转移漫漫征途。国民党反动派置日寇侵略、民族危亡于不顾,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穷追不舍,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出路在哪里?”成为萦绕在所有红军战士和穷苦百姓心头的问题。1934年11月7日,毛泽东与朱德在汝城联署发布《出路在哪里》文告,仿佛拨云见日、平地惊雷,旗帜鲜明地宣示“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文告结尾处“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三个铿锵有力的“胜利”,振聋发聩、直抵人心。这是一份宣言书,更是一个动员令、一盏指明灯,既鼓舞了艰难时期的红军士气,又给予了沿途百姓极大的革命信心。

(二)文告凝聚人民力量

在文告感召下,千千万万老百姓把中国共产党当成自己人,仅汝城就有1000多名农村青年主动参军,近万人自发给红军当挑夫、做向导、送信、疗伤,为胜利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提供有力支持。一张文告为何能有如此广泛影响?革命先辈为何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始终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有信心、有底气也有能力带领人民摆脱黑暗、走向光明。扎根人民,所以了解人民所受苦难。文告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剥削压迫,道出了劳苦大众的共同悲苦命运及其根源所在。这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正在发生的恶行,从而引发沿途群众强烈共鸣。服务人民,所以明白人民所盼未来。“取消一切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劳役”“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使每一个工人农民有衣服穿暖、有饭吃饱”……文告所揭示的革命目标,始终指向民众对温饱、尊严与土地的渴望,求的是人民解放,为的是人民根本利益,赢得的是人民真心认可与支持。依靠人民,所以汇聚人民磅礴力量。文告疾呼“拿我们的菜刀、锄头、大刀、木棍、鸟枪、快枪,以及一切武器暴动起来”一句句慷慨激昂的号召,来自对人民力量的深刻洞见。从文告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三)文告彰显道路自信

沿着文告指引道路,在千万群众支持下,英雄的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上演了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最终取得中国革命事业伟大胜利。如今,这张文告依旧在那土墙上,见证着90年来的历史变迁。90年前,它传递“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点燃了长征路上的革命热情;90年后,它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追求,激发了干群齐心的奋斗热情。从一张文告到复兴大道,变的是时代面貌,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和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团结带领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将革命危急关头“出路在哪里”的追问,化为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作答。

二、从历史之问到当下之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出路在哪里》文告发布于长征初期,回答的是生死存亡之际,中国革命出路何在、中华民族出路何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作为县一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县域发展重任,最迫切需要思考和作答的,是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如何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如何交出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新答卷。下面结合对《出路在哪里》文告学习理解,分享四点个人体会。

(一)找准发展道路是首要前提

《出路在哪里》文告发布于队伍彷徨困惑时,明确昭示正确前进方向,极大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找准目标方向同样至关重要。只有从大局中找方位,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对汝城来说,省委明确为文旅融合化主导型县域经济,市委赋予“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目标定位,这是省市对汝城关心厚爱、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也是符合汝城实际、利于长远发展的精准坐标。我们将紧紧锚定目标不动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不懈干到底、干到位,走好汝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

(二)聚焦重点发力是关键所在

《出路在哪里》文告既指方向也教方法,号召通过发动贫苦工农、发起武装暴动、发展游击战争等方式,创造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府。县域经济发展也要把准切入点,抓住“牛鼻子”,紧盯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才能积小成为大成、化量变为质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汝城要坚持以“六大新行动”为总抓手,深化“1136”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五色”资源优势和毗邻大湾区区位优势,聚焦聚力做强文旅康养、产业园区、城乡融合“三大引擎”,全力向高攀登、向新而行,确保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支撑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路在哪里》文告始终紧扣群众所想所盼,摆事实、讲道理,赢得民心所向。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更是民生经济,核心目标是让百姓过上更富裕、更幸福的好日子。汝城是中央红军长征入湘第一站、“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时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实施更多民生工程,推出更多惠民举措,在“四下基层”“走找想促”等过程中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创新思路、科学决策、改进工作的力量源泉,结合产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等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访民问计,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四)提升执行能力是重要保障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丢失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却敢于在《出路在哪里》文告中大呼“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千方百计执行党的主张,最终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中国革命事业伟大胜利。时至今日,这种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强大斗志,在抓执行落实、促改革发展中依然必不可少。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关于提升干部执行力“十条措施”,持续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水平。特别要坚定必胜信念,勇于将问题破题、向挑战宣战、对短板叫板,拿出超常决心、超常思维、超常举措,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办法管用就采用什么办法,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以问题“减法”换来发展“加法”。

(作者马文才系中共汝城县委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龙琦钰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肖珂雯
三审 | 肖勇

编辑:龙琦钰 见习编辑 胡云可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