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文具市场,总能掀起一阵消费热潮。如今,这场热潮被“智能文具”推向新高度——电动削笔刀、指纹保温杯、错题打印机、背书耳返等产品,借着“黑科技”的噱头占据社交平台入学清单“C位”,引得家长纷纷买单。可热潮褪去,不少高价智能文具却沦为“鸡肋”:孩子嫌指纹水杯难打开,老师禁止电动文具入校,错题打印机敌不过亲手抄录的思考价值。这场看似“为学习助力”的消费狂欢,实则折射出文具功能异化、家长焦虑被透支、教育本质被模糊的深层问题。
AI图片
智能文具的走红,本质是商家对家长教育焦虑的精准营销。当“人体工学”“护脊减负”成为千元书包的卖点,当“提高背诵效率”“自动整理错题”成为电子设备的宣传话术,背后是商家抓住家长“怕孩子落后”“盼设备助力学习”的心理。更有博主以“亲身测评”为名植入商品链接,用“刚需必备”的话术制造消费紧迫感,让本应理性的文具选购,变成一场“不买就吃亏”的焦虑竞赛。可实际呢?低年级学生用不上作业打印机,蓝牙水杯的饮水记录功能形同虚设,能下载游戏的电话手表更是从“学习助手”沦为“分心利器”。当文具的功能超越“辅助学习”的本质,沦为商家炫技、家长攀比的工具,其存在的意义早已本末倒置。
更值得警惕的是,智能文具的“玩具化”倾向,正悄然侵蚀孩子的学习专注力。课堂上,有学生摆弄多功能变形文具盒忘记听课;课间,孩子用电动橡皮擦“玩”出满桌碎屑再用迷你吸尘器清理;甚至有学生将全科扫描笔变成“搜答案神器”“动画片播放器”。正如一线教师所言,低年级孩子自控力本就薄弱,造型花哨、功能繁杂的文具,无异于将“注意力杀手”带入课堂。而那些食品造型的网红文具,虽价格亲民、颜值吸睛,却让孩子在数学课上用辣条橡皮搭城堡,在语文课上被会唱歌的笔分散注意力。文具的核心价值是“服务学习”,当“趣味”盖过“实用”,“玩具属性”压过“工具属性”,不仅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更可能助长盲目攀比的心态,对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
AI图片
面对智能文具热,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科技进步,而是要回归理性,守住“实用第一、辅助学习”的底线。对家长而言,选购文具需跳出“越智能越好、越贵越好”的误区,多听听老师的建议、问问孩子的真实需求:低年级孩子需要的是培养整理物品、自主削笔的习惯,而非依赖电动工具;中学生即便需要错题打印机,也应明确“工具是辅助,思考才是核心”,避免让设备替代手动整理的学习过程。同时,家长更要警惕“焦虑消费”,不被博主的“必备清单”绑架,不把“给孩子最好的”等同于“买最贵的”,要知道,教会孩子时间管理,比买时间管理器更有效;陪伴孩子讨论错题,比依赖打印机更有价值。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应明确课堂文具使用规范,禁止过度花哨、功能冗余的产品进入校园,为孩子营造专注的学习环境;对商家而言,文具创新应围绕“真实学习需求”展开,而非为了“炫技”而堆砌功能——一款能真正减轻书写疲劳的笔,远比会唱歌的笔更有意义;一个设计简洁的收纳盒,远比带机关的“玩具文具盒”更实用。而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规范“黑科技文具”的宣传话术,排查潜在安全隐患,避免商家用“智商税”产品收割家长。
文具的本质,是陪伴孩子学习的“伙伴”。一支笔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孩子写下工整的字迹;一个笔记本的意义,在于它能记录课堂上的灵感。当智能文具褪去“炫技”的外衣,回归“辅助学习”的初心,当家长和孩子都能理性看待科技与学习的关系,我们才能让开学季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新起点,而非消费主义的竞技场。毕竟,真正的教育,从不是装备的堆砌,而是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一审 | 龙琦钰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肖珂雯
三审 | 肖勇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