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正红时,62岁的广东游客王伟第一次遇见桂东县四都镇西水村。
遇见西水村,爱上西水村,王伟在笔记中欣然写道:“夜宿远村风物静,清香伴我到天明。”
在王伟的眼里,西水村是静谧的,也是热烈的,透散着乡村振兴的热力和生机。
过去的西水村是“穷山沟”,现在的西水村是“聚宝盆”。可从“穷山沟”到“聚宝盆”,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就是产业突围。一是山的突围,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二是地的突围,发展高山蔬菜,种植高山冷水米;三是民宿突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兴办民宿。”桂东县四都镇党委书记李定这样说。
山的突围
2017年,46岁的钟永波回到西水村,被选为村支书、村委会主任。
“我在县城做了二十多年生意,没想到还会回村。可村民既然选我当这个‘领头羊’,我就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钟永波说。
西水村辖1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512人、耕地1130亩、林地10000余亩。
对村里的困境,钟永波不是不清楚——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务工,土地缺人耕种,产业难有起色。
“兴村必兴业,治穷先治山。”2018年,认准这个理的钟永波,带头创办永利茶园家庭农场,流转2000多亩山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黄精、厚朴等中药材。
8年间,钟永波投入700余万元,种植黄精500余亩、黄柏300余亩、厚朴300余亩,新造1700余亩林地,不仅助力26户脱贫户实现了长期就业,还为2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村干部带头造林或种植中药材,让村民重新看到了山地的价值。”钟永波说。
钟永波并未就此止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西水村积极引进桂东县广玉农业、桂东县新红油茶等企业,流转山地7000余亩,大力推进中药材、油茶产业发展。
山上,药材飘香,茶籽压枝,绿了山林,富了乡亲。
历经8年,西水村新红油茶基地的600亩油茶林已进入盛果期。“每到施肥、采摘等农忙的时候,有40多个村民来做事,一年下来,需要发放劳务工资40多万元。”新红油茶基地负责人李汉池说。
广玉农业在西水村流转1700亩山地建设中药材基地,按500元/亩一次性预付了三年租金,五年以后租金还将相应递增。
“村里还跟引进企业约定,山上种植的中药材归企业,油茶树、杉树等其他树木归村民。与此同时,企业务工优先本村村民。”钟永波说,流转有收入,树木有收入,务工有收入,老百姓当然高兴。
“现在,村民根本不需要到外地找事做,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脱贫户郭国卿说,每年在村里开拖拉机运药材、运茶籽,也能挣上上万元。
地的突围
山地能富民,田土也要生金,钟永波想得很多。
8月底,瑶前自然村前,由青转黄的稻田里,65岁的村民钟玲英正忙着修沟排水。“像我这般年纪,在家门口做事,一天工资有70元,好知足喽!”她说。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收成看天,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每年有固定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瑶前组组长钟大根开心地说。
地没荒,稻富民,村民最高兴。
西水村创新采用 “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引进桂东县隆平高科种粮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600余亩,着力打造 “高山冷水米基地”。
为了让村民安心流转土地,西水村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除了每年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鼓励村民自己种植冷水米,成熟后由企业进行收购。
“通过整合零散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流转,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钟永波说。
秋日遇“稻”你,乐享好时光。
2024年国庆节假期,稻浪翻滚的西水村迎来首届“秋日遇‘稻’你,乐享亲子时光”活动。割稻谷,打谷子,尝新米,游客们在欢声笑语中庆丰收。
地没荒,菜增收,村民最高兴。
离瑶前自然村不到500米的成片蔬菜地,是桂东方兴菜篮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西水基地。基地里,4月份种下的辣椒进入采收晚期,40多个村民正在抢栽辣椒秧。
“这个基地以辣椒种植为主。今年4—7月,我们已售卖新鲜辣椒200多吨。8月初开始,基地开始抢栽辣椒秧,到现在一直没停过。”方兴菜篮子西水基地主管向辉伟说。
6年时间,方兴菜篮子开发的300多亩蔬菜地,叩开了村民的“致富门”。
“每天,种菜、摘菜、除草、施肥……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我在这已经做了两年多了,每年工资有2万多元,不少喽!”辣椒秧栽好,59岁的村民郭珍球连忙把水浇上。
“在基地常年务工的有40多个村民,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到农忙时节,临时务工的村民也很多。”向辉伟说。
民宿突围
一路向北,从广州回邵阳老家,广东游客刘昭歆在西水村的“不染·遇见山”民宿(西水村旅游接待中心)停下了脚步。
在“不染·遇见山”,刘昭歆赶了个值。前望青娥山,后见八面山,睡到被鸟叫醒,他感受到田园慢生活的自在和惬意。
刘昭歆遇见“不染·遇见山”,其实也赶了个巧。“回邵阳老家之前,他打电话要我推荐资兴的避暑地。他以为我还在资兴搞驻村帮扶。我告诉他,我到西水村来了。想避暑的话,不妨到西水村来。我把‘不染·遇见山’民宿的照片发给他,他一看就喜欢上了。”郴州市驻桂东县四都镇四靖社区(含西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龙四建说。
在龙四建的眼里,西水村海拔不高不低、地方不大不小、温度不高不低、气候不潮不燥、交通不远不近,发展民宿产业再理想不过了。
可龙四建也深知,与金洞、秋里等桂东县重点民宿村相比,西水村的民宿产业尚处萌发期,小而散、大路货,没有高层次的民宿,这是发展的最大制约。
作为西水民宿标杆,西水村旅游接待中心来得并不容易。
“原来没想建旅游接待中心,而是把村部与民宿建在一起,一二层用作村委会办公,三四层用作民宿。但在建设过程中,经多方考察论证,我们发现行不通,很快作出了调整,将其确定为民宿专用。”钟永波说。
打造民宿标杆,需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可招商引资并不容易。
“先到深圳,后到厦门,一家家去找去谈,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合不上眼皮,跟打了鸡血似的。”龙四建记忆犹新地说。
“到2023年农历腊月,还是没招到。我们想,事情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一天,我们经过汝城卢阳镇,无意看到了一家‘不染’民宿。当时,大家‘嗅’着味就进去了。这一谈,还真谈出了下文。”钟永波感慨而言,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巧妇要想法子做无米之炊。
“2024年初,合作伙伴问我,是否愿意到西水村投资一个民宿项目。我原本是西水村人,对家乡再熟悉不过了。当时,我就跟他们说,我看好这个项目。后来,再经碰撞,大家就达成了合作意向。”“不染·遇见山”主理人李广儒说。
通过引进福建一城一宿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不染·遇见山”民宿作为西水乃至四都民宿标杆呼之而出。今年7月8日开业以来,兼具乡土味和现代味的“不染·遇见山”民宿持续爆满。
“对全村民宿来说,有了这个标杆,就有了最好的引流,有了最好的带动。”57岁的村民钟炎军说。
钟炎军是西水村最早开办民宿的村民之一。2020年夏天,衡阳游客来他家避暑,住了个把月。客人走了没多久,他就在村里亮出了“西水民宿”招牌。
“现在,来避暑的游客是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夏天,家中民宿是天天住满。也就40天左右,估计有五六万收入吧。”钟炎军兴奋地说。
避暑游客陆续返程,44岁的“临风民宿”经营业主钟波开始洗锅抹灶、收拾桌椅板凳。
“去年夏天和今年夏天,我连续两年返家经营民宿。今年夏天,从7月12日接待第一拨客人以来,没有一天不爆满,收入大概3万多元。”钟波说。
“随着‘不染·遇见山’的正式营运,我们补齐了区域高端民宿接待短板,与西水片区42家民宿形成梯次互补服务体系,有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链升级。”李定说。
家中民宿待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2022年至今,西水村的民宿业主从5家增长到目前的23家,从业人员近100人;去年夏天,全村民宿共接待避暑游客1万余人次;今年夏天,全村民宿共接待避暑游客2万余人次。
“今年夏天避暑高峰期,全村日均游客量近500人次,不仅极大增加了民宿经营业主的经济收入,还极大带动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龙四建深有感触地说。
西水流过的西水村,跳动着乡村振兴的欢歌。
从“穷山沟”到“聚宝盆”,这是西水村的产业突围,也是西水村的产业蝶变。这一切,就是要让群众的日子富起来、甜起来。
一审: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陶子瑶
三审:刘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