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业教练带着篮球、跳绳等器材走进家庭,为孩子提供“一对一”的体育训练时,这种被称为“体育外卖”的新兴服务,正以其个性化、省时高效的特点,精准击中家长的需求痛点。数据显示,尽管一对一课程的课时费在150元至400元,不少家庭仍觉得“物有所值”;而教练月入超过2万元的案例,也吸引着更多从业者涌入。然而,在这片蓝海背后,资质模糊、安全隐患、维权困难等问题如影随形。如何让“体育外卖”在便利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体育外卖”的兴起,本质上是家庭教育需求升级的产物。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传统体育培训的大班课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有的孩子需要针对性提升体能,有的则希望实现专项突破。上门服务恰好解决了接送耗时、场地限制等痛点,甚至能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灵活调整训练方案。对教练而言,脱离机构抽成后,时间与收入的自主权显著提升。供需两端的积极性共同推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张。
然而,行业门槛低、监管空白的问题也随之暴露。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风险:缺乏急救设备、教练缺乏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运动损伤,责任界定极易引发纠纷。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透支整个行业的信誉。
对家长来说,选择“体育外卖”时需擦亮双眼:核实教练资质不应止步于“证书展示”,可要求对方提供体育院校毕业证明、运动员等级认证等专业背景材料;签订协议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安全责任划分及退费条款,避免依赖口头承诺;训练过程中要关注教练是否进行充分的热身指导与动作纠正,而非单纯追求“运动量”。
对行业而言,自律与他律缺一不可。平台方应建立严格的教练审核机制,对入驻者的资质与教学经验进行把关;培训机构也需承担管理责任,避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外包服务。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上门体育培训的资质要求、安全规范与纠纷处理机制,让监管速度“跑赢”市场扩张。
“体育外卖”的出现,折射出家庭教育对多元化、品质化服务的追求,其便利性与个性化优势值得肯定。但任何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对规则的敬畏。唯有在满足需求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体育外卖”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家长心中的“新焦虑”。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