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轮“湘超”联赛,郴州队以一场4:3的惜败、一场0:0的坚韧逼平、一场2:0的酣畅胜利,不仅积累了积分,更踢出了前所未有的城市热度和话题度。赛场内外,从街头热议到网络段子,一种基于体育的城市认同感正在凝聚。“湘超”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赛,成为郴州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发展动力的新契机。
如何将这一波热度转化为持久动能?关键在于从基础、特色与机制三个层面系统推进。
夯实基础,让足球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可持续的足球生态,源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便利的设施支持。郴州若想将足球融入城市基因,首要任务是推动球场和赛事成为普惠的公共资源。具体而言,应着力增加人均球场数量,延长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时间,尤其要推动学校、社区场地的有效共享,解决“想踢无处踢”的现实问题。同时,确立“湘超”联赛的周末主场制度,形成稳定的赛事节奏,培养市民观赛习惯,营造城市体育节日氛围。此外,还需构建从青训、女足到业余联赛的多层次足球体系,打通人才上升通道,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方便地“看到球、踢上球、聊起球”,足球才能真正成为郴州的生活方式,而非一时的热闹。
塑造特色,以赛事传递郴州故事。赛事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竞技水平,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联结。“湘超”要为郴州赋能,必须挖掘本地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赛事IP。郴州可尝试设立“城区德比日”,利用地域亲近感制造焦点,激发市民参与热情。结合本地旅游资源,设计“观赛+旅游”精品线路,让球迷因一场球赛而来,为东江湖、苏仙岭等景观而留,实现体育与文旅的共赢。更进一步,可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赛事设计,例如设立以“东江湖”命名的奖杯,或推出体现郴州精神的赛事口号,使每一场比赛都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通过这些方式,让“湘超”不仅是一场体育比赛,更是郴州人文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强化市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创新机制,推动产业与文化良性循环。要实现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短期热度离不开商业支持,长期发展则依赖于健康文化的滋养。一方面,应积极拓展“足球+”经济,围绕赛事开发媒体版权、特许商品、体育培训、主题旅游等衍生业态,吸引本土企业参与运营,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商业反哺体育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包容、理性的城市体育文化。这意味着不仅关注一线队成绩,更要持续投入青训,支持女足和业余足球发展,在球队低谷时给予更多鼓励。当尊重规则、热爱运动成为社会风尚,体育产业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
郴州通过“湘超”探索的,是一条以体育为媒介、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特色路径。通过夯实群众基础、塑造文化特色、构建可持续机制,足球有望从单纯的竞技项目,发展为郴州新的城市名片。当运动的激情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郴州必将凭借这股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编辑: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