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灯光映亮“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的横幅,这场跨越千里的引才盛会,不仅是一场岗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更是一份写满诚意与智慧的答卷。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以“让我们向着未来出发,去湖南”的邀约,向青年才俊递出了一把打开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钥匙。这把钥匙,既镌刻着“惟楚有材”的历史自信,更蕴含着“于斯为盛”的时代担当。
从“摆展板”到“建生态”。传统招聘会惯用“摆展板、发传单”的单向输出模式,而湖南此次以“1+3”系统化设计重构引才逻辑:一场高规格推介会锚定战略方向,高层座谈会倾听智库声音,大型招聘会搭建对接平台,创业路演会激活创新动能。这种立体化布局,让人才政策从“纸上承诺”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态”。在北京大学现场,湘籍院士与高校代表围坐共商人才生态,企业HR手持项目计划书描绘团队蓝图,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现场点评青年项目。这种“政策+资本+项目”的闭环设计,打破了传统引才的“一次性交易”模式,转而构建“长期陪伴式成长”的生态系统。正如活动现场展示的“七个一”创业政策——从基金支持到孵化保障,从投融资对接到免费工位供给,每一项举措都直击青年创业的痛点,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从“给岗位”到“给未来”。湖南此次拿出的1万个岗位,并非简单的“就业安置”,而是一份“未来合伙人”的邀约。在制造业领域,近4600个岗位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在科技领域,3200余个岗位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以51.2%的占比成为吸纳人才的主力军。这种岗位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深度契合,让青年才俊既能找到专业匹配的舞台,更能触摸到产业升级的脉搏。
更值得关注的是,湖南对“非全职人才”的柔性引进政策。针对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湖南打破“一刀切”的落户限制,支持“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灵活合作模式。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既尊重了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也为区域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正如活动现场一位北京专家所言:“湖南的诚意,在于它不仅需要我的技术,更尊重我的选择。”
从“湘江潮”到“黄浦浪”。选择在北京大学举办专场活动,本身便是一种战略性的“精准攻坚”。作为中国顶尖智力资源的聚集地,北大不仅是人才输出的源头,更是思想碰撞的高地。湖南将招聘会直接设在学子“家门口”,既降低了参与成本,更彰显了“主动上门、礼贤下士”的姿态。这种深入腹地的做法,与上海站活动形成呼应——从黄浦江畔到未名湖边,湖南以开放的胸襟连接长三角与京津冀,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引才网络。而活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湖南对“人才全球化”趋势的敏锐把握。从“湘智兴湘”大会签约24个国际合作项目,到“校友回湘”工程吸引海外人才回流,湖南正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将引才视野从国内延伸至全球。这种开放姿态,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动力,更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湖南样本”。
当活动的灯光渐次熄灭,北大校园的秋夜依然静谧。但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青年才俊的心已经随着湘江的波涛奔涌向前。他们知道,湖南的邀约不是一张简单的offer,而是一份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进的承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次奔赴都会有回响,每一份青春都不会被辜负。因为,这里不仅有“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现在,更有“智汇潇湘向未来”的明天。
一审 | 邓金秋 见习编辑 余丞林 胡云可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