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比如在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的行动指南。
精准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
“三大属性”: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本质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政治属性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人民属性回答了教育的基本立场问题;战略属性回答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三大属性”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独有优势。
“六大特质”:检验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应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 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教育强国之“强”,要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大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八大体系”构成相互联系和支撑的逻辑体系,推动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集成。
“五个重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应当遵循的科学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为我们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奋力书写好教育强国强省的郴州答卷
坚持正确方向,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书写好郴州教育答卷,首要的就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确保郴州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行稳致远。
聚焦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书写好郴州教育答卷,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郴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郴州高质量发展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战略支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龙头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是区域发展的“创新引擎”和“人才摇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郴州而言,要着力提升本地高校(如湘南学院等)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对接郴州打造“有色金属、文化旅游、绿色矿业、锂电新能源”等千亿产业集群的需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围绕郴州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郴转化落地。要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使高校成为郴州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高地、推动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真正发挥其在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中的龙头牵引作用。
促进公平优质,切实提升郴州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书写郴州教育答卷,必须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城乡教育布局,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以技术赋能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筑牢发展根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教育强国强省,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郴州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保障教师待遇。要营造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拓展国际视野,提升郴州教育开放水平。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提升教育的开放水平。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可以依托郴州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郴留学研修。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为郴州乃至全省的对外开放提供人才支撑,讲好郴州故事、传播湖湘文化。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将其中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郴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奋力书写好教育强国强省的郴州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郴州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系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一审 | 龙琦钰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