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2025年11月2日A02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国文明乡风大会部署,我市以西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带为抓手,通过“理论共学、文化共享、多风共育、环境共建”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西河示范带的创新探索,为全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示范。
本版报道全景呈现西河示范带的创新路径与阶段性成效,旨在推广西河经验,推动形成城乡文明共建、成果共享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提升我市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正文
秋日的西河,碧波如练,蜿蜒流淌。这条绵延142公里、流经4个县区52个村的河流,如今正承载起比自然风光更深邃的内涵——一场名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在其沿岸展开。
从“全国文明村”桂阳县和谐村移风易俗三句半的阵阵掌声,到永兴县松柏村广场上好人故事的暖意融融;从北湖区月峰村文明实践集市升腾的醉人烟火,到苏仙区瓦灶村家风广场传承的红色基因……西河沿岸,正以“四融四共”为笔,饱蘸文明之墨,绘就一幅城乡携手、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画卷。
理论融合共学,让“好声音”响在田埂上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语变为家常话,从“声入”到“心入”?西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带的回答是: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理论学习网络,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让宣讲带着泥土气息,更富时代温度。

▲在北湖区月峰村开展“理润郴心 爱满西河”主题示范活动
“以前总觉得国家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好了,干部们到村里来,结合我们村的实际,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讲党的政策,一下子就明白了!”5月15日,家住北湖区保和瑶族乡月峰村的村民李大爷,在参加了“理润郴心爱满西河”——西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示范活动后感慨道。更让他惊喜的是,理论宣讲还伴随着义诊、义剪、农技推广等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这些基于深入调研村民需求后设置的便民服务,让政策宣讲更加可感可及。
这样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宣讲并非个例。西河沿线,一种“1+N”的基层点单式宣讲模式正深入人心。一个主题宣讲,配上N个鲜活的实践故事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便民文明实践服务,通过“文明实践讲堂”“农家夜话”“板凳课堂”等微阵地,让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滴灌心田。

▲在桂阳县和谐村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风尚润西河”示范活动
在桂阳县和谐村的古井旁,几张板凳,一群村民,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板凳课堂”正在进行。现场不念稿子,通过节目《移风易俗三句半》,用熟悉的乡音和明快的节奏,传播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的理念,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紧接着,理论宣讲员顺势而上,采用与群众互动问答的方式,解读移风易俗的由来和相关政策规定,不仅分享优秀做法,还剖析陋习对家庭经济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以前总觉得移风易俗是政府管的闲事,听完才明白,省下的是咱自己的钱,和睦的是咱自己的邻里。”一位村民在讨论后豁然开朗。这种“服务+宣讲”的创新模式,让政策宣讲与便民服务相得益彰,让文明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从桂阳到永兴,这样的微宣讲已开展176场,它让理论的声音如西河之水,流淌不息。这套源于西河实践的创新模式,因其贴近群众、服务精准、富有活力,如今已从乡村走向城市,不仅浸润着城乡两岸的土地与人心,还为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思想根基。
文化融合共享,让“村字号”活动火出圈
这个夏天,桂阳县拱极村的篮球场成了十里八乡的流量中心。“村BA”激战正酣,球员是身边的乡亲,啦啦队是左邻右舍,一场比赛能吸引三千多人围观,线上直播流量更是屡创新高。
“没想到我们村的篮球赛能这么火爆!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场面比看明星演唱会还热闹!”活动现场,村民老李带着小马扎早早占位,脸上洋溢着作为东道主的骄傲。
几乎同期,在永兴县便江街道西河村,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竞渡则将传统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十支队伍在河面上劈波斩浪,岸上助威声震天,让古老的端午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今年,类似“村BA”“村晚”“村厨”等充满农耕农趣农味的“村字头”活动,在西河沿线已举办了近260场。它们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是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接受者,到主导者、创造者的身份转变。
与此同时,城市的优质资源也在不断向西河倾斜。

▲在苏仙区瓦灶村开展“西河好家风 文明润万家”主题示范活动
在苏仙区瓦灶村的家风广场,市六十七完小师生演绎的情景剧《红色家风代代传》,让乡亲们在沉浸式的剧情里重温红色记忆、读懂家风内涵;而永兴县的“大爱西河好人真好”活动,直接将市级的好人发布仪式搬到了松柏村的广场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这一切有序的融合与互动,离不开阵地的支撑。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实施“走西河·文明润我心”西河乡村文明提升提质工程,建成西河沿线文化长廊,打造西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整合下沉优势资源,让西河示范带成为城乡资源对接的平台和人才孵化的温床。
在这里,城市的书法家协会志愿者可以手把手教村里的孩子临帖,而村里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能向来自城里的研学团队展示精湛的非遗技艺。正是通过文明实践阵地,城市的技术、理念与乡村的素材、智慧得以碰撞,共同推动着“一村一特”文化品牌的形成,让木雕、剪纸、特色饮食等乡土文化瑰宝,在与现代审美和市场的对话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价值,实现了城乡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共同繁荣。
乡风文明融合共育,让“好人好事”成新时尚
文明新风,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理论宣讲与文化共享为西河沿岸播撒了文明的种子,接下来,乡风文明的融合共育,则是让这颗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关键。

▲在永兴县松柏村开展“大爱西河 好人真好”主题示范活动
西河示范带建设将“大爱林邑·好人真好”公民道德建设品牌从城市延伸至乡村,通过开展“好人好评、好人好歌、好人好说、好人好演、好人好报”系列活动,讲好好人故事,弘扬好人精神,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在永兴县松柏村的山背岭广场,当宣讲员王燕南饱含深情地讲述《41号信箱与丁香花的约定》,将711功勋矿那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平凡英雄群像栩栩如生地再现时,一种庄严的寂静笼罩全场,许多村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这份基于真实历史与奉献的情感冲击,远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具穿透力。
紧随其后的2025年第一批“郴州好人”和“新时代郴州好少年”发布仪式,则让这种感动落地生根。
名单上,有数十年如一日照料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有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普通村民,有勤奋好学、孝老爱亲的少年学子……他们不再是新闻报道里模糊的影子,而是生活在身边的人。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模式,极大地消除了距离感,使得崇德向善的种子在西河两岸的田间地头悄然播撒、生根发芽。
如果说“好人宣传”树立了崇德向善的价值标杆,那么“移风易俗”则致力于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
苏仙区征集10对新人举行“携手一生・只此十畝”集体婚礼,正是这一转化的生动缩影。婚礼上,新人们以青山为媒,省去了传统婚礼中常见的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婚事新办”的文明婚俗新风尚。
婚事要新办,丧事也需简办。在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一股移风易俗的变革之风同样悄然兴起。村里将厚养薄葬、红白喜事从简办理的细则明确写入村规民约,为村民行为划定了清晰边界。
“原来办白喜事要七天八天,甚至十几天,还要选日子,现在我们从简了,只需要三天,整个费用也大大降低,老百姓都很支持。”塔水村党总支书记曹海鸥介绍。村民曹东海的亲身经历更是真切:“2016年我父亲去世时,摆了五六十桌。但去年我哥哥去世,我们响应号召从简,只摆了10多桌,两三天就办好了。”
从“比排场”到“赛文明”,塔水村村民思想的积极转变,正是西河示范带乡风共育成效的微观体现。
人居环境融合共建,让“颜值内涵”双提升
城乡精神文明的融合发展,既体现在精神层面融合交流提升,也必然要落脚于物质基础的改善。西河示范带建设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滋养文明行为的沃土,是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我市紧扣“五百行动”与“四类乡村”建设部署,在西河沿线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一系列硬核数据见证着环境提升的成效:农村污水处理率稳步提升至65%,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村庄绿化覆盖率超过38%,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

▲到西河沿线开展义诊活动西河北湖段风光 (唐卫东 摄)
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厕所革命的攻坚瞬间,是“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打通的发展脉络,是富有远见的“唤醒老屋”行动,让一批批闲置的老旧建筑重获新生,化身成为特色民宿、公益书屋或承载乡愁的村史馆,不仅留住了乡村的历史记忆,更激活了潜在的产业价值。
更为深刻的是,环境的蜕变如同一所无声却高效的文明学校,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
“现在村里收拾得跟画一样,到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谁还忍心乱扔垃圾?看到路上有个塑料袋,都忍不住要捡起来。”苏仙区兰王庙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出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这种不忍破坏和主动维护,正是环境育人最生动的体现。
西河的探索雄辩地证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绝非简单的“城市支援农村”,而是一场深刻的双向赋能与共生共荣。它通过文化共享,丰富了精神世界;通过乡风共育,提升了文明素养;通过环境共建,改善了生活品质。这条奔流不息的示范带,宛如一条文明的脐带,将城市与乡村更紧密地联结起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文明办提供
一审:谢莉娜
二审:唐思思
三审:刘小飞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