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为民初心的生动诠释,更为新征程持续改善民生,标注出清晰的实践航向。
理解“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深刻内涵,需要立足新时代坐标,把握人民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回顾“十四五”,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巩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的期盼,已从基本物质满足升华为对精神自信、环境宜居、社会和谐、服务普惠等更高品质生活的多元追求。这要求我们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整体提升。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全会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部署了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宏观布局的“大图景”,终需落实于百姓生活的“小确幸”。在湖南,依托“湘就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群体就业渠道有效疏通;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数十万户居民挥手告别昔日窘迫;持续优化街巷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升。这些实践说明,民生工作的最终标尺,是看百姓急难愁盼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将人民的“小事”当作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幸福与安康才能被稳稳托举。
推动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需要始终恪守“尽力而为”的担当,秉持“量力而行”的理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显著,这决定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需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科学把握发展与民生的辩证关系,既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可持续性,不好高骛远,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依靠团结奋斗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书写了辉煌的历史,还要依靠团结奋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最大程度转化为人民主体的创造性、凝聚力,汇聚起昂扬向前的磅礴力量。
新征程的画卷正在铺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信念须臾不可忘。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与更实的举措,将民生福祉深深嵌入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之中,让人民生活品质的成色更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写下最温暖的民生注脚。
来源:湖南日报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余丞林
二审 | 唐思思
三审 | 刘小飞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