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从《中国新经济变革》看郴州工业发展的变革之道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03


“日新月异,不变则衰”,变革常常需要先打破旧的格局。《中国新经济变革》这一本书,分别从“视野视角”“路径路数”“生机生息”三个部分详细解析中国新经济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阅读此书,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感悟,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解码中国新经济基因,洞见产业发展新动能

书中指出,中国新经济的本质是“人本经济、服务经济、生态经济”的融合,其核心特征在于实现了从传统工业时代“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到新经济时代“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供给”的根本性逆转。在“路径路数”中篇中,作者提出了新经济时代产业规划布局的十种转变,我选取其中的四种与大家分享。

从工业单边思维转变到产业双边思维

以往的产业规划仍固守制造业与服务业割裂的发展模式,忽视“制造即服务”等新经济逻辑,导致产业升级缓慢、新旧动能转换乏力,这种思维定式已成为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层障碍。而新经济时代的产业规划不仅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以及生产即服务、产品即服务、软件即服务,还不断衍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从产业体系规划到产业生态规划

过去多半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新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谓“体系”往往是什么都有,几乎是一个相对独立,甚至封闭运行的系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少地方仍在盲目追求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封闭完整,而非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准定位。这种规划方式直接造成区域同质竞争、资源分散配置与创新生态贫瘠,难以形成真正具有韧性和活力的产业群落。而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生态规划不仅包括不同产业及其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共生共用的关系,还包括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的关系,具有产业跨界融合、企业协同发展、资源高度聚合、空间耦合、开放创新发展等特点。

从空间决定产业到产业决定空间

过去的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都是“空间决定产业”。而新经济时期需要“产业决定空间”,这与过去发展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同的是,新兴产业更加强调“人择优势”,并从物理空间进化到虚拟空间,打破了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产业生态和运作方式。

从重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过去发展一直追求“多快好省”的政策目标,也就是“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长期以来这种发展模式使不少地区陷入低端锁定、创新不足的发展困境。但进入新经济时期,产业规划逐步摒弃发展数据转而关注发展质效,从注重“大”到追求“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与战略诉求。

透视中国新经济维度,厘清产业发展新思路

书中指出新经济的起点是创业经济,主线是生态经济,本质是活力经济,特点是开放经济。只有在微观视角、中观视角、宏观视角以及开放模型条件下的四重视角下把握新经济的这四重属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新经济。

第一重,破土新生的经济萌芽

新经济并非源于传统巨头的内部改良,而是始于无数创业者如种子般破土而出的勇气。他们在边缘地带试错、创新,以微观层面的冒险精神为新经济注入原始生命力。创业经济回答了“新经济从何而来”的这一主要问题。

第二重,产业森林的共生演化

新经济时期企业不再是孤岛,而是像树木相连成林,形成由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资本等构成的共生网络。在这一生态中,价值通过竞合关系流动与放大,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比单个企业更重要。生态经济因而成为新经济组织与运行的核心模式。

第三重,生态价值的循环跃迁

新经济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能持续激发经济系统的整体活力,包括产业迭代、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与就业创造。宏观上看,它不求单一巨头崛起,而是追求使新旧主体迭代重生、要素高效循环,形成抵御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经济因而成为新经济变革的根本动力。

第四重,全球资源的共建共享

新经济无法在封闭系统中存续,它依赖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与知识共享。开放经济如同大地与天空,是发展的基本背景与约束条件,既带来养分与市场,也意味着更激烈的全球竞争,定义了新经济的边界与规则。

解析新型工业化框架,吃透产业发展新规律

书中提出新经济的十种模式(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社交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型工业化变革的航海图。如何使用这幅航海图指引“新型工业化”这艘巨轮破浪前行,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工业化是新经济的主战场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单丝难成线。”新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恰似一片沃土与一颗强大的种子。新经济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工具(如AI优化生产流程),新型工业化为新经济提供应用场景(如智能网联汽车推动算法迭代),二者具有双向赋能关系,这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现代写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新技术的生根发芽提供了最真实的试验场,就像智能网联汽车在真实的道路上奔跑,才能催生出更精准的算法。

新型工业化是新经济理论在产业层面的具体实践

新型工业化并非在旧地图上寻找新大陆,它本身就是一条在新经济思想源头活水灌溉下开辟的新航路。它不再是烟囱林立的传统模式,而是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崭新面貌,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新路。这正如古语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经济赋予工业化的正是这种面向未来的“鱼”“渔”之道。

新型工业化对应新经济的四重视角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四个方面完美呼应了徐苏涛提出的四重视角。技术驱动源于无数企业与创业者的创新活力,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起点,每一项核心技术突破,都是点亮航道的火花。产业升级不再是孤岛,它们通过平台与生态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主体培育即指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打造“链主”企业,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策创新皆在激发整个经济系统的“水活鱼跃”之效,让创造力竞相迸发,新型工业化绝非闭门造车,它强调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谋划郴州工业转型布局,开启产业发展新篇章

翻阅《中国新经济变革》,书中“新经济的本质是效率革命与价值重构”这一论断,让我不禁联想到郴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实践。作为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桥头堡”,郴州工业既承载着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转型使命,也面临着新经济浪潮下“破局突围”的时代考题,而书中关于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论述,恰好为郴州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解题思路”。结合书中理论及案例,我认为郴州在谋划“十五五”产业发展时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内容。

强化链式布局,提升产业韧性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十五五”规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布局。以“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统领,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锂电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构建“链主引领、专精特新协同”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以“数字驱动、柔性制造、协同发展”为特点的现代化产业新模式,不断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与创新活力。

推动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

持续优化园区体制机制与配套功能,引导县域特色产业园区错位发展、集约布局。积极引入平台经济、共享制造等新经济形态,建设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智慧产业集群,形成“一县一园、一主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由聚集向优质升级。

践行绿色理念,构建循环体系

紧扣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深化“两山”理念实践转化。拓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一批“零碳园区”“绿色工厂”。推动绿色技术与新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碳交易、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构建资源高效利用、能源低碳转型的产业生态。

深化融合赋能,释放协同价值

全面落实“智赋万企”工作,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促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高效流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培育服务型制造、平台化设计等新业态。同时前瞻布局工业互联网等新生业态,开展数字化供应链建设,鼓励发展数字驱动、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增强产业链协同与风险抵御能力。

突出创新驱动,夯实人才支撑

坚持“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用好人才新政52条,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与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力度。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聚焦先进材料、绿色科技、数字孪生、新型电池等新经济前沿领域,推进校企合作与产业人才培育,引进培育一批跨界融合型高端人才,以创新动能支撑新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社军系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唐思思
三审 | 刘小飞

编辑:谢莉娜 见习生 余丞林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