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时政 > 正文

非凡"十四五" | 城乡融合新格局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慧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11-06


城与乡,作为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十四五”期间,郴州着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牢牢锚定中心城区、县城与乡村三大战略支点,统筹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扎实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面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一曲城与乡协奏共鸣、区域联动共进的交响乐,正在林邑大地激昂奏响。

中心城区激活动能

深秋夜晚,北湖水月洲的云岛营地亮起暖黄色的灯串。11月4日,这里刚上新的“雪落”主题布景,吸引年轻人手持热饮拍照打卡,昔日的公园边角地此刻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水之隔,3D水幕光影秀正在上演。韩愈叉鱼的典故、女排拼搏的故事在水幕上流转,与对岸的青葱书屋、和平夜市共同构成“北湖不夜天”的璀璨图景。这些聚焦青年群体的新业态,让“夜娱、夜读、夜购”从概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城市温度。

中心城区的活力,不仅绽放在夜色里,更镌刻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布局中。“十四五”期间,我市“一城两区四组团”的空间战略正从图纸走向现实——北湖区向着“首善之区”迈进,苏仙区着力打造“城市会客厅”;苏仙东湖片区、飞天新城、翠江新区、北湖西城门户、临空经济区、小埠片区建设同步推进,为中心城区的“东进西拓”开辟出广阔的发展腹地。

产业动能在这里加速汇聚。郴州国际陆港的集装箱整齐堆叠,等待着下一趟班列;郴州高新区获评专精特新全国百强园区;郴州经开区的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省级园区榜首。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和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中心城区布局。

发展的最终落点,始终是人的生活。从老旧小区的焕新,到郴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从城市黑臭水体的全面消除,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持续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在将生态宜居幸福城变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

持之以恒地优化城市空间、做强城市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促使我市中心城区的首位度提升至30.09%,城镇化率排全省第五,让“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名片更加闪亮,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市域引领力、全省影响力不断跃升。

县域经济质效双升

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环节。

11月3日,桂阳县金港艺家居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忙着生产一批发往阿联酋的家居新品。近年来,该县构建起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家居智造三大主导产业,桂阳县家居智造产业园获评全省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进阶的密码,藏在系统布局中。我市坚持“一县一策”,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汝城县、桂东县依托绿色生态,发展清洁能源与适宜产业;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定位为专业功能县城,着重发展大数据、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氟化工等特色产业;安仁县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聚力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新版图,逐渐成形。2024年,我市5个县市区经济总量跻身400亿元方阵,5个县市财政收入跨入10亿元行列。

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关键在于构建均等可及的服务共享体系,消弭城乡的距离。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抓手,打通乡村出行、饮水、物流堵点,省级及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达到9个,今年有望实现全覆盖;“气化郴州”覆盖率从55%提升至64%;新建成12个城乡区域一体化供水工程,累计受益近120万人;光纤网络、公路、客运和快递实现乡村全覆盖。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永兴县邮政快递企业在村组、果园设立184个收寄前哨站,开通广州、长沙及省外3条专线邮路,推动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嘉禾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这些点点滴滴的发展红利,让城乡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变化。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田野,寄托着乡愁,更孕育着希望。在郴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场从保根基到提效益,再到换新颜的乡村变革正在发生。

11月6日,安仁县安平镇上街居委会的农户正抢抓时令,在“稻稻油”轮作的高标准农田里播撒油菜籽。上街居委会拥有1500亩高标准农田,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并采用“稻烟轮作”和“稻稻油”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上街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张英告诉记者:“‘稻稻油’轮作实行‘种粮大户+油菜基地+农户’的模式,‘稻烟轮作’实行‘种烟大户+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既提高了粮油作物的生产能力,又推动百姓共富。”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我市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一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手优化“菜篮子”供给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51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湘江源”蔬菜品牌授权数57个,居全省第一;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效总数达334个,农业正从“增产”转向“提质”。

农业产业升级,为乡村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能。我市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产业集群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扩能提质”行动,产业链不断延伸,效益持续提升。今年1月至9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362亿元,同比增长8.14%。

乡村之美,不仅在物阜民丰,更在景美人和。我市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宜居、和美、共富”四类乡村建设,累计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美丽乡村111个、市级美丽乡村384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庭院经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型升级。

回望“十四五”,郴州在山水相依中织就了一幅城乡共进、产城互促、人和景明的壮丽图景。一座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现代之城,一片更有活力、更有韵味的诗意乡土,携手在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迈向更加开阔、更富希望的明天。

(编辑:张倩佳 二审:张明 三审:邓函夏)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