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 正文
合上《乡下人的悲歌》,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破败房屋与俄亥俄州“铁锈地带”的混乱生活如在眼前。这部在2016年出版的回忆录,描绘了31岁自喻“乡下人”的J.D.万斯的成长。那时,还没人料想8年后他会成为美国副总统,更没人预见他笔下困顿挣扎的底层白人劳工阶层叙事会成为众多青年共情的精神镜像。
困境之喻 欢迎来到“下沉年代”
抛开个体叙事偏狭与作者个人的争议,《乡下人的悲歌》以米德尔敦市破碎家庭为原点,讲述了万斯这个贫穷单亲家庭男孩的人生故事。作为阿巴拉契亚山区“乡下人”,万斯的外祖父母上世纪50年代离开家乡到俄亥俄州工厂当上了蓝领工人,作为美国经济奇迹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仅靠勤奋就过上了“典型中产阶级生活”。而随着美国制造业外流,五大湖地区重工业迅速衰落——工厂迁离,大批工人失业,“铁锈地带”由此得名。万斯父辈就是生在战后经济黄金年代,半生归来却遭遇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崩塌,于是开始沉迷暴力、超前消费、忽视家庭、酗酒吸毒……而贫穷,就这样从惩罚变成枷锁,不断生产和传承。关键时刻,是外祖母将万斯带走并严格要求,让他通过学习、参军重拾自律,最终进入耶鲁大学成为律师,实现阶层跃升。
万斯是极少数突围成功的幸运儿,其逆袭有三重偶然:外祖母严苛干预、军队重塑纪律、精英大学提供社交跳板,但在书中更着力强调的是,还有更多“乡下人”子女仍被困在代际传递的囚笼中。与另一本剖析“美国梦”破碎与中产阶级衰落的《下沉年代》相较,虽视角不同,但都揭示了美国20世纪末以来的结构性危机:经济转型代价由底层承担,阶层固化取代机会均等,奋斗就会成功的信条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中褪色。这既是对美国社会的反思,也为理解全球青年成长困境提供了镜鉴。
攻错之石“全世界的绝望与焦虑”
作为承前启后、最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代群——青年,已然从历史的发生,成为了历史的发现。尤其当社会和发展都观照并寄望于青年这一对象时,其性质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当繁荣的红利不再普惠,脆弱的人先感受疼痛。透过个人命运与阶层困境,《乡下人的悲歌》中的经济结构断裂、社会支持瓦解、文化价值崩塌交织成了困住青年向上的无形之网,而正如其副标题:“全世界的绝望与焦虑”,在全球视野下类似场景正以不同形式上演:新兴市场国家青年面临教育投入与就业回报不成正比的困境,发达国家青年则承受房价高企、社会保障缩水的生存压力。当“成功”的标准被资本与消费主义抬高,青年就会在比较与落差中失去对未来的笃定,其迷茫也会转化为对社会秩序的质疑与疏离。万斯的个人叙事就是这样触及时代青年的痛点——在变局的加速演进中,如何定位自我并让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正向呼应,进而在不确定性中重建意义与价值。而只有回应好这些问题,才能让青年的社会存在成长为现实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贡献智慧与活力。
破题之道 打造年轻人友好城市
青年与城市的相遇,本质是“此在”在世界中的绽出性存在。随着“十五五”规划的谋划铺陈,中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陆续收官,青年发展的阶段性成效渐次展现,并呈现出新的社会特征:
一是青年人口占比缩小。2000年以来青年人口总量逐渐减少,2020年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约为4.0亿、占总人口28.4%,较2000年峰值4.9亿减少了0.9亿。
二是婚恋生育行为转变较大。2016—2020年,适龄青年结婚登记人数从1751.1万人降至1223.1万人,平均初婚年龄从26.1岁升至26.8岁,到了2025年,25—35岁已婚女性“不打算生育”比例高达42.6%,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晚婚、不愿生育趋势日益明显。
三是职业发展更加多样。2025年一季度,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3亿人,占就业总人口的28.6%,其中24岁以下青年群体参与灵活就业占比接近六成,新兴青年群体就业形势呈现多元化特征。
四是网络文化深刻影响青年文化。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的兴起加速了网络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交融,“二次元”“网络热梗”等层出不穷,也显示出青年群体自我意识和文化创造活力依旧旺盛。
五是精神需求呈现新动向。18至34岁的青年在焦虑和抑郁方面的量表均值显著高于其他成人年龄段,“群体性孤独”裹挟青年群体寻求内心情感精神的新锚点。
青年之重要毋庸置疑,但青年首先是人,而非人口,不应嵌入其他历史叙述中“被定义”。《乡下人的悲歌》警示我们,若让青年看不到“努力的回报”,个体的挣扎终会成为时代的悲剧。“年轻人友好”的本质不仅是福利兜底或短期满足,更在于优化政策体系与社会环境,全周期赋能年轻人优雅出场、闪亮登场、不会怯场、公平赛场、惊艳全场、体面退场,这是对珍视青年发展的真诚回应,也是城市进步的文明标尺。
着力启发而非说教,增强思政引领力。当代青年物质相对丰富、思想活跃易变、需求新潮多元、网络依存度高,不免在理想与现实、主义与问题、小我与大我、利己与利他等方面囿于一隅、执于一端,要善用“大思政课”,打造强大思政引领力。要分类引导、精准定位。找准不同群体不同圈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在众创空间等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完善“青年讲师团”,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讲,打造青年理论武装的“青骑兵”。要创新方式、精彩呈现。推动话语体系转换,尽力避免悲苦说教、空洞表达、被动灌输,让思政教育可感可知、贴近现实、有人情味,让思想交流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对话”,增强理论阐释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要以文化人、精细打磨。郴州长期积淀着鲜明的开放基因与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拥有滋养郴州青年共同精神家园、强化情感归属的最宝贵资源,要深入挖掘郴州人爱国爱乡、开放包容等精神特质,开发湘昆、伴嫁歌、香火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等红色资源,为思政引领提供乡土养分。
既要向上也要向下,增强整体带动力。青年发展是整体的系统的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也要“分其详于下”,尤其要把握青年发展的整体性,从传统管理思维转变为整体性资源开发。要战略谋划,将年轻人友好城市建设纳入郴州“十五五”规划重点任务,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构建“顶层设计—分众施策—动态评估”机制框架。要整合资源,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年轻人发展“一站式”平台,实现年轻人发展政策查询、补贴申领、创业帮扶等“一网通办”,构建“政策—资本—文化—服务”的协同网络。要全面覆盖,以“不落下一个青年”为根本使命,兼顾“塔尖”与“塔基”、平衡“中心”与“边缘”、关注“隐形”与“流动”,构建“全域-全员—全领域”的青年包容性城市发展格局。
尊重所需发挥所长,增强价值兑现力。价值兑现,本质是主体实践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青年兑现价值的首要场域是就业创业。一方面,从青年劳动力供给端着手,聚焦有色金属、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方向,推动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青少年培养全过程,强化青年在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提高青年创业就业质量。另一方面,从产业需求端发力,提升青年群体最低保障工资,缩短就业时长,强化新业态下的青年创业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保障高质量岗位的长期稳定供给。同时,依托郴州禀赋和优势,提质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在空间载体上,依托自贸区等完善建设“青年创客空间站”;金融赋能上,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公益基金+信贷产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探索对失败项目“有限责任豁免”;文化培育上,常态化举办路演等,聘请创业导师、投资人点评指导,破解创业认知偏差,降低青年创业郴州成本,提升创业成功率和青年成才率。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强组织服务力。做好青年发展工作,首先要平视和尊重青年,理解当代青年注重“小我”的具体体验与个体价值的合理实现,并非狭隘的个人主义,而是在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个体生活样态愈加丰富背景下形成的责任主体意识,小我之关切,是大我之责任在生活层面的体现,从而主动因其对生活品质、职业发展与社会参与的多元诉求,强化青年服务的系统观念,完善住房保障、婚恋需求、随迁子女、医疗健康等配套支持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如借鉴杭州“青荷驿站”经验,升级创业驿站服务,联动酒店、民宿、商超等建立“年轻人友好联盟”以提供创业就业月租减免等,拓展青年成长空间。同时,深化以共青团为骨干力量的党的青年组织改革,着力扩大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努力使组织成为支持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
郴州,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发展活力的城市,正与青年共谱相互成就的动人篇章。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管青年”原则,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环节,倾力打造年轻人友好城市,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郴州实践。
(作者曹搡系桂东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黄慧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