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正文
近年来,大众旅游需求如潮水般持续释放,社交媒体传播更是如强劲东风,推波助澜。不少县域凭借特色资源或节会活动,在文旅市场上掀起一阵阵热潮,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文旅爆款”。然而,当喧嚣渐渐散去,这些县域文旅往往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如何避免这种宿命,将短暂的“流量高峰”转化为持久的“留量平原”,成为摆在众多县域面前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文化铸魂:深挖内核,让文旅“活”起来。当下,许多县域文旅项目陷入“一时热闹”的困局,根源在于产品供给的浅表化与同质化,缺乏能够持续打动游客的文化灵魂与深度体验。单纯的景观堆砌或节庆狂欢,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反观那些成功实现文旅长效发展的县域,其破局点往往在于对地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可参与的产品。湖南沅江在旅发大会后,未让《沅月共此时》光影秀成“一次性”演出,而是将其打磨为常驻IP。这场以洞庭湖文化为底蕴的夜游项目,融合地方传说、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让游客收获“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有效延长停留时间,拉动夜间消费。浙江安吉以“中国竹乡”闻名,未止步于展示竹林美景,而是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当地开发竹编技艺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工艺品;打造竹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展现竹子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文化。这些常态化、可参与的文化产品,让安吉文旅热度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多次体验。可见,将独特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互动、消费的常态化内容,才能为县域文旅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服务为基:提升体验,让文旅“久”起来。游客的“留量”取决于体验的“质量”。优质的旅游服务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游客的心门,让他们从“过客”变为“常客”。陕西袁家村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它通过“前店后坊”的业态设计,让游客参与食品制作、手工艺体验。这种深度参与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使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游客印象深刻,也增加了他们再次到访的可能性。同时,袁家村还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和品质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游客的饮食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将“打卡地”变为“回头客基地”,许多游客在体验过后,不仅自己会再次前来,还会向身边的人推荐。除了业态设计和品质管控,智慧化服务和人性化细节也是提升留存率的关键。如今,科技的发展为旅游服务带来了新的变革。一键预约功能让游客可以提前规划行程,避免现场排队的麻烦;实时反馈系统则让景区能够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意见,迅速做出调整和改进。这些智慧化服务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出行效率,还让游客感受到了景区管理的专业和用心。而人性化细节更是体现了一个景区对游客的关怀。母婴室的设置,为带婴儿出行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无障碍设施的完善,让残障人士也能轻松畅游景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游客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从而提升他们对景区的好感度和忠诚度。
全域协同:多元共生,让文旅“强”起来。依赖单一“网红”景点或项目,风险高且带动能力有限。一旦热度消退,整个区域的文旅经济便可能迅速滑落。县域文旅要实现长效发展,必须打破“单点依赖”,走向“全域协同”。这需要构建一个涵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民俗体验等多业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沅江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形成南洞庭飞鸟乐园、彩虹岛水上运动、小河咀民宿群、特色民俗活动等多元场景交织的旅游矩阵。此布局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需求,形成“白天游、夜间赏、住得下、有回味”的完整消费链条,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运营,激发市场活力,让文旅发展红利惠及当地社区与企业,形成“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陕西宁陕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了多个特色旅游区域。在自然风光方面,有秦岭峡谷漂流等项目,让游客在激流勇进中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在休闲娱乐方面,建设了亲子农场,游客可以带着孩子体验农耕生活,采摘新鲜果蔬;在住宿餐饮方面,发展了众多特色民宿,这些民宿不仅环境优美,还提供地道的陕南美食;在民俗体验方面,举办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端午的龙舟赛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通过这些多元业态的协同发展,宁陕近年来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县域文旅要实现长效发展,关键在于超越对短期热度的依赖,构建起以文化内核为根本、游客服务为基石,全域协同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县域文旅摆脱“雨过地皮湿”的短暂繁荣,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县域文旅的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的增长,更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县域能够在文旅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长效之道,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来源:沅江新闻网
一审 | 张倩佳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黄慧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