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照进临武县汾市镇玉美村,长者餐厅的炊烟已袅袅升起。91岁的刘东才坐在家中,便能准时收到热气腾腾的三餐——这份每月仅需自付180元的贴心服务,让行动不便的他彻底告别“吃饭难”。临武县村门口的“幸福食堂”,以袅袅烟火气破解农村养老困局,为新时代民生服务写下温暖注脚。
乡村“幸福食堂”的兴起,正是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精准回应。当下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因青壮年外流,独居、留守老人占比更高,“做饭难、吃饭愁”成为普遍困扰。据统计,我国22.1%的老年人有助餐服务需求,这一需求在农村尤为迫切。玉美村160余名60岁以上老人中,独居者达120人,这样的人口结构在乡村并非个例。临武县敏锐捕捉这一民生痛点,将长者食堂嵌入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用“三菜一汤”的实际行动,回应了老年人最直接的生活诉求。
“幸福食堂”的可持续运营,离不开制度设计的巧思。养老服务既要暖心,更要长效,临武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政府层面,通过“基础补贴+以奖代补”的组合政策精准发力,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每日4至8元用餐补贴,直接减轻老人经济负担;同时依据服务质量、满意度等指标发放奖励,充分激发运营者积极性。社会层面,鼓励个人利用自有资源参与服务,倡导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多元参与,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性生态。2025年15万元助餐补助资金的注入,正是这种多元保障机制的生动体现。
从服务细节到体系构建,临武食堂彰显着民生温度。养老服务的核心在于“适老”,玉美村的长者餐厅深谙此道: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空调、消毒柜等设施一应俱全;每餐准备三菜一汤供老人选择,兼顾营养与口味;对行动不便者提供送餐上门,实现服务无死角。这种精细化服务并非个例,而是临武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通过在养老需求集中站点增设助餐功能,该县正织密一张“家门口的养老网”。这种“小切口”服务,恰恰撬动了“大民生”改善,让老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临武实践更为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当前农业农村部推进“一村一食堂”建设,但资金缺口、运营乏力等问题仍待破解。临武的探索给出了应对思路:不搞“一刀切”,以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创新资金机制,用“以奖代补”激发活力;拓宽参与渠道,凝聚社会合力。这与民政部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要求高度契合,其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从广西港南区的爱心食堂到重庆丰都县的“中央厨房”模式,各地实践证明,只要机制得当,乡村养老服务便能落地生根。
村头食堂的烟火气,映照的是民生服务的进阶之路。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临武“幸福食堂”的发展轨迹,正是我国民生保障升级的生动写照。当15万元补助资金转化为热腾腾的饭菜,当“以奖代补”政策激发服务活力,当社会力量凝聚成孝老暖流,乡村养老便不再是难题。这些散落在村头的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更搭建起社交平台,让乡村充满温情。
从临武的探索中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社会广泛参与,更多乡村将飘起养老食堂的烟火气,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尊严。这,正是新时代民生幸福的应有之义。
一审 | 龙琦钰 见习生 胡云可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