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城网评丨筑牢数字时代的法治屏障

来源:郴州新闻网 2025-10-31 17:31:30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决定,这标志着这部自2017年实施以来的法律完成了首次重大调整。新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次修法不仅是一次法律条文的更新,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深刻诠释。

法律从来不是僵化的文本,而是流动的时代智慧。2017年原法颁布时,人工智能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而如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从个性化推荐到内容生成,AI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滥用、算法歧视、深度伪造等新型风险。新法积极回应这些新兴问题,体现了立法者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这种前瞻性规制,不是要束缚技术创新的手脚,而是要为技术创新划定安全航道的浮标。

此次修法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一变化折射出立法者对网络安全形势的清醒认识。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提升违法成本,不仅能够形成有效震慑,更传递出“网络安全无小事”的明确信号。当违规代价远高于潜在收益时,企业才会真正将网络安全从“成本项”转变为“优先级”。值得注意的是,新法增强了法律规范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协同性。这一特点反映了现代立法的精细化趋势。网络安全不是单一维度的问题,而是涉及技术、管理、法律、伦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新法不再满足于笼统的原则性规定,而是力求在各个环节建立具体可行的规范,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

从2017到2026,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网络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应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安全法的修订恰逢其时。它既直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未知风险,又坚守着保障亿万网民合法权益的初心。

随着2026年新法实施日期的临近,我们都需要思考: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浪潮中,既享受技术红利,又筑牢安全防线。对政府而言,需要完善配套法规,提升执法能力;对企业而言,需要将安全理念内化到产品研发和运营的全过程;对公民而言,则需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数字素养。

法律的完善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实践的起点。网络安全法的修订为我们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真正的网络安全,最终要靠全社会在法治框架下的共同实践。当安全意识成为文化,法治精神成为信仰,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文明成果的同时,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一审 | 曹琛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琦钰 编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