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淌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血脉与智慧;一群人,展现着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壮阔图景;一段史,镌刻着民族精神的赓续与时代浪涛的回响。徐则臣先生的《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叙事脉络,串联起百年时空里的人与事,既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更是一本鲜活的工作启示录,为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河道中找准航向、奋楫前行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护一川“水脉”
于历史纵深中筑牢政治忠诚
在《北上》的叙事里,京杭大运河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理坐标,成为铭刻历史记忆、流淌文化基因的精神图腾。它目睹六朝金粉,也经历战火硝烟;承载漕运兴衰,也浸润百姓悲欢。这条纵贯南北的水脉,实为贯穿华夏的文脉与国脉,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循环、推动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运河更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既沉淀着传统的厚重,也涌动着开放的活力。而运河的兴衰,也与国运起伏同频共振:漕运通,则粮船如梭、商旅云集,物阜民丰;运河淤塞,则南北阻隔、百业萧条,往往预示动荡与困顿。这一历史规律,揭示了保持“水道”畅通的至关重要性。
新时代的党办工作者,恰如这大运河上的护河人与导航员。起草的每一份文件,都如同运河里的一股水流,其方向、清浊、缓急,直接关系政策落地的“下游”成效;传达的每一项指令,都如同河道上的一座闸口,关乎工作推进的方向与节奏;协调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维护河道畅通的清淤工程,是确保信息流、决策流顺畅无阻的关键。唯有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与战略考量,将绝对忠诚融入血脉,化为文稿撰写的字斟句酌、会议保障的周密细致、调研协调的精准高效,方能守好“闸口”、当好“灯塔”。要像熟悉运河水文那般熟悉政策背景,像了解河道走向那般把握工作规律,像维护航道安全那般严守政治纪律,从而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在服务大局中彰显党办人的价值与担当。
赴一场“探寻”
于调查研究中践行求真务实
1901年,意大利青年小波罗远渡重洋,沿着运河北上,用相机和纸笔记录堤岸花海、码头烟火、深巷民情,将古老中国的文化意蕴、社会百态及风土人情,凝练成真实可感的文字与影像。2014年,运河后人谢望和自北京南下,以寻根之旅追溯家族与运河延绵世代的羁绊,用镜头唤醒沉睡的运河故事与被掩盖的历史细节。两条时空线索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世纪的运河探寻图景。无论是异域来客的文化发现,还是后世子孙的身份追寻,其本质都是一次次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现实、用心灵感知真相的“深度调研”。
书中跨越时空的求索,生动印证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反观现实,撰写调研报告,若只依赖网络资料、二手信息,成果必然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制定工作方案,若不深入基层、倾听民意,终将沦为无人响应的“一纸空文”。运河的有效治理,需摸清河床地质条件、掌握闸坝运行机能、了解水文变幻规律;同理,党办工作更需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到项目一线督进度,到田间地头汇民声,到社区网格探实情。唯有让双脚沾满泥土,让思考扎根实践,所撰文稿才能言之有物、切中肯綮,所提对策才能精准发力、落地见效。这种不畏艰难、求真溯源的探寻精神,正是破除形式主义、锤炼务实作风、提升履职能力的有力武器。
传一道“薪火”
于守正创新中续写时代华章
大运河的辉煌曾与漕运体系的鼎盛同频共振,滋养沿岸城镇的繁荣。然而随着漕运废止与现代交通崛起,其运输功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十里长街的繁华渐褪,“黄金水道”的荣光不再,新旧交替的阵痛,成为运河及其文化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但文明的河流从未真正断流,精神的“薪火”总能在时代变迁中找到新的传承方式。新时代的运河儿女以多元方式重燃运河生机:有人创办运河主题客栈、博物馆,陈列意大利罗盘、苏州御窑金砖等器物,以“微缩简史”讲述开放包容的运河故事;有人投身考古发掘,打捞深埋地下的漕运遗迹,为历史提供确凿物证;有人则借助艺术创作,将文化根脉与传奇故事进行现代表达,激活年轻群体的文化共鸣。无数人出于热爱、智慧与责任,共同参与这场宏大的文化接力,让运河文脉在创新中赓续。
书中运河的薪火相传,为我们在各项工作的“河道”中平衡传统与创新指明了航向。比如,推广传统民俗文化,不应止步于“摆展览”“念文件”,而应效仿运河的文化生态培育,积极发掘和鼓励本地青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善用短视频、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让湘昆的婉转、香火龙的炽热、傩戏的韵味跨越地域,为地方文化注入鲜活生机。再如,推进项目或落实政策时,不能固守“经验主义”,而应借鉴运河的发展思路,既尊重历史沿革和民间智慧,又积极引入现代治理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政策落地更顺畅、工作推进更高效。唯有在守正中锚定方向、坚守本质,在创新中与时俱进、激发活力,才能让老传统焕发新生,让新事业根基长青。
《北上》是一条河的史诗,一个民族的悠长回响,更是一面映照内心与行动的精神之镜。它用文学的力量启示我们,唯有知晓“从何处来”,才能坚定“向何处去”。身处伟大时代,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怀揣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深植实践于人民,以坚定的忠诚、求实的脚步、创新的勇气,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北上”新篇,在历史的河道中留下奋斗印记。
(作者陈志敏系市委办公室值班和信息科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张明
三审 | 李造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