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报》2023年3月13日A4版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期,行走在福城大地广袤的田野上,空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平台等一项项农业新科技,勾勒出一幅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画面,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个鲜明的主题一以贯之,“智慧”成为“三农”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热词。那么,目前郴州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又该如何破解?记者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现状
农业生产迸发更多可能
当很多人还在脑补农民面朝黄土、挥汗如雨的农忙画面时,在广袤农田里,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的应用、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登场、保姆式耕种管收全托管服务的普及,从田间到“指尖”,“数字+智慧”开启农业增产增收新时代,让每个收获季节充满科技风与未来感。
走进永兴县油塘村盛牛金果冰糖橙宜机化数智果园,一座小型气象站智能监测设备格外醒目,屏幕上不断切换着实时记录的土壤湿度、空气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这是该果园可视化智能灌溉系统。
智能灌溉系统(全媒体记者 陈卫 摄)
“得益于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实现对果园气象、土壤、环境的远程实时监测,并对灌溉、施肥、通风、调温等农业设施实现自动化控制。”盛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张子木说,这不仅让果园管理更省时省力,还能通过分析往年数据,生成经验报告,科学指导生产,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增强果树树势以及提高果树抗病性。
智慧灌溉只是智慧农业生产的一个小场景,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通过“数据+算法”加速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这为农业产业的绿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个性化供应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途径。
无独有偶,在宜章展翔农业种植基地,随处可见的摄像头、传感器及各类物联网设备提供着实时生产管理服务,技术员通过手机里一款智慧果园App,便可对9个脐橙种植基地进行智慧化管理。
从靠天靠地靠传统劳动投入,到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这就是数字化实时监测设备、物联网设备带来的好处。2021年5月,展翔农业构建了阿里云数智农业全国首个柑橘“数字果园”,从农事任务“发放”,到土壤墒情、环境气象监测,再到病虫害预警,实现了脐橙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的可视化追溯和产销协同。依托“数字果园”,近年来,展翔农业在柑橘产业品种改良、提升柑橘品质等方面持续发力,用数据为果树配比出“营养大餐”,基地长期保持着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成功打造出“和橙”这一新品牌。
“数字”加持,大数据技术除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用于提高农产品品质。近日,在郴州绿之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记者看到每一个装食用菌的泡沫箱侧面赋码贴标,上面不仅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标识,还有质量安全溯源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从生长、施肥、采摘到生产、发货等全部信息,以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科科长贺玺毓说,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两品一标”企业及“湘赣红”“湘江源”等省级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100%入驻国家追溯平台和省“身份证”管理平台,并实现了赋码销售。
春耕备耕正当时,机械化、信息化的新农事在广袤田野里不断书写。
在安仁县,农户只需使用手机“农机一键达”App下单,附近农机手就可接单前往指定的田间地头作业。
“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在手机上通过软件预约,农机手就会上门服务。”湖南生平现代化农业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何其龙向记者介绍,运用“互联网+农机”模式,建设智慧农机服务管理平台,让农机手与农户快速对接业务,作业时间、地点和报价一目了然,可有效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的供需矛盾,实现线上就近下单接单。目前,该平台已有600余名农机手注册,共有抛秧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农机1000余台,可有效解决大户农机设备闲置率高和散户找农机设备难的问题。
数字赋能,智慧田管,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表明,我市农业生产正逐步朝着田间环境“一体监测”、数据资源“一图感知”、产业链条“一码溯源”、农机服务“一键响应”发展,智慧农业的广阔空间,让更多农民在科技兴农的梦想舞台上大放异彩。
瓶颈
推广应用受多重因素制约
从春耕、春播到秋收,从播种、田管到收获,勤劳的“新农人”将“智慧”与“科技”赋能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的转变,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十足,农业生产跑出了“加速度”。
但据农业行业观察,目前,我国智慧农业依旧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农业应用渗透率还不到1%。同样,从我市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在智慧农业方面专利数量不断增长,相关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小农户习惯了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不想用”;数字化基础薄弱,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不会用”;使用成本高、有一定技术门槛,导致“不敢用”等,从技术应用层面上来说,还处于小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资金投入是困扰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首要问题。“智慧农业前期一次性投入大,对农户压力很大。” 市委农办秘书科科长李建湘说,一套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每亩投入超过1万元,一个蔬菜大棚进行简单数字管理改造的成本要数万元,投入成本高,且很难通过简单的产品溢价回收投入成本,制约了智慧农业推广运用。目前,智慧农业多应用于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开展小规模应用探索。
农技人员操作无人机对油菜田进行植保作业(通讯员 李科 摄)
智慧农业项目涉及部门多,需要农业部门、农业主体与智慧农业设备提供商做好系统衔接,“小规模经营+老龄化+大范围兼业”更是给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最初,何其龙与团队推出的安仁“农机一键达”小程序,虽然将农户和农机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解决大户农机设备闲置率高和散户找农机设备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推广不顺畅等问题,小程序使用率并不高。去年11月,何其龙又带领团队对平台进行升级,与省气象局合作,推出“天帮忙农机一键达”App,运用区域自动站、农田小气候站、遥感观测技术等优势,精准制作为农服务产品,进行定位推送,将病虫害预警、气象灾害预警及农事操作建议等信息直接推送到农户手中。“平台本身是不盈利的,考虑企业成本问题,App没有上架到手机应用,目前,只是在本地一些农机培训会上进行推广。”何其龙说。
虽然我市智慧农业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在流程、管理、标准、数据上服务于农业生产,有些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面提升农业效率。但总体看来,一方面,我市智慧农业系统还未形成规模化的网络,另一方面,大数据样本采集、分析难度大,任何一个种类的农作物都需要一套成体系的技术方案,这给推行智慧农业带来很大困难。
例如,作为我市“智慧渔业”的试点项目,资兴市水产良种场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在线监控生产和管理区域的情况,还能实时监测水质等发展变化情况,自动控制增氧设备,及时调整生产技术措施,该场成功申报2022年全省数字农业试点项目。
“现代设施渔业和智能数字化设备的投入使用,虽然让我们实现了局部的智能化控制,但是对整个全域生产,比如哪种鱼用多少饲料、如何管理,还得靠人工记录。”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场长刘志辉说,“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数字水产项目,在大数据平台分析鱼病、精准化监测、智能化控制,遥控配比,实现全域化的控制。”
此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缺少以产业链、价值链为主导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协调,且智能化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农业的发展。
探索
合作共建智慧农业产业链
田间架起直播间,农产品变身“网红尖货”;通过数字化物流平台,解决农产品运输“堵点”“卡点”……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帮扶力度,一批批掌握数字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在智慧农业的“数字路径”中不断探索,让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生产插上智能化翅膀。
“打药、施肥、收果和销售我都不用操心,省心又省力。”在永兴县湘阴渡街道油塘村,金果果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彪说,他将基地3800余亩冰糖橙托管给盛农供销公司,由该公司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果园统一供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防治虫害,解决冰糖橙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生产全托管,“田保姆”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如今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越来越多,有了“田保姆”,农民更轻松,这是智慧农业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的有力探索。
用好大数据,打通生产、销售等数据之间的壁垒,让生产、销售相互促进,使农业生产更“智慧”。
果蔬大棚(全媒体记者 欧阳常海 摄)
在北湖区华塘镇吴山村的幸福家庭农场,“草莓大棚”智慧农业平台控制系统,不仅可实现数据监测采集,还通过5G云店铺直播带货,实现草莓线上下单、线下配送。
而在北湖区首家农产品分拣中心,农产品烘干、仓储、分拣、加工、冷链、保鲜一应俱全,强大的互联网不仅拓宽了企业的销售途径,还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
“直播间”、电商平台看似只是将销售从线下搬到线上,却是“数字+”思维在农产品销售服务领域中的探索应用,是基层深入推进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破解农产品销售痛点的积极探索,也是基层依托数字技术和平台,构建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产销体系的尝试。
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成为“新农人”必不可少的“新农具”。然而,目前我市乡村数字化水平还不是很高,类似宜章展翔农业“数字果园”、华塘“草莓大棚”智慧平台系统技术提升空间还很大。
“即使同一种农产品,它的生长环境在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下是不同的,这些数据需要科技人员通过实验才能获取。”李建湘说,目前,所能获得的农业数据大多比较粗放,缺少全流程记录作物生长信息的数据,且缺乏相关的分析科研人员,使得构建生产模型成为“空中楼阁”。
水产养殖数字化设施设备 (全媒体记者 陈卫 摄)
政府部门要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各类服务渠道。“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生产和积累大量的行政管理数据,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利用将对提升农业政策效果、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智慧农业政策起到推动作用。”李建湘说,相关部门可以统一整合数据平台,形成主要农产品基础信息、种植技术、市场行情、技术培训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破解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
农业企业要建立一体化链接机制,将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相关产业紧密连接,实现农业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数字赋能,拉长产业链、丰富价值链,保障产业链的企业共同受益。”何其龙说。
品牌是农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还要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通过智慧农业技术手段,让标准化成为品牌的保障,推动农业经营一体化、品牌化。
农民是发展智慧农业的主体,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懂市场、会技术的新型农民,沉下心、扎根到农业中来。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还要进一步完善帮扶政策,鼓励、引导更多返乡创业青年投身到农村的广阔舞台中来。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