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古南岳”回龙山 考古记

作者:全媒体记者 刘娟丽 通讯员 朱孝荣 何林雄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5-06


▲《郴州日报》2024年5月6日A04版

回龙山,在县北羊角山后十里。外有山龙一支回绕,故名。邑龙脉发源于此,古有骑龙跨鹤仙迹。中创庵刹,有石碣“古南岳”三大字,祈祷灵应。相传南岳大帝五六月间来此避暑。奔走欢呼,络绎不绝,未虔者多遇蜂蛇惊异。上有望日台,鸡鸣往观,日出大如车轮,红赤晃目,扰扰不定,欲升而降者再三。一降即升,其日必晴;数降数升,其日必翳。邑景称“回龙望日”。——清光绪《兴宁县志》

资兴市回龙山,素有“古南岳”之称。那里不仅风光瑰丽,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月17日至19日,记者跟随几位省、市文物专家,特意在回龙山开展了一次“探秘‘古南岳’‘寻宝’回龙山”的考古活动。

古道·凉亭·古楹联

在古代,人们上回龙山主要有两条大道,都是就地取材修建的石板路。一条位于山的东南方,一条位于山的北面。专家们首先考察了东南方的古道。由于这条古道是资兴市老县城——兴宁上回龙山的唯一道路,所以又称古官道。道路宽约90厘米,石板铺砌规整,现存3公里多。

▲文物专家现场考察资兴市回龙山古道上的凉亭遗址

十里一亭,五里一铺。在古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会修建一座横跨道路的亭子,供来往行人歇脚、躲雨。回龙山上的古道也不例外。

在资兴市兴宁镇十龙潭村一个叫凉亭脑上的地方,散乱地堆着几根长条石,这些条石旁边曾经就是一座凉亭,在2023年修建旅游公路时,凉亭被移了位。

接下来,在古道隐没的地方,我们看见一座于近年修复的亭子,亭子正门上方一块古石匾上刻着“羊角仙景”四个大字,落款有“嘉庆”字样,可知这座亭子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

这座亭子也是上回龙山的必经之路。据当地居民李雄文讲述,以前古道穿亭往西北,道旁有一座古庵子,叫羊角庵。庵子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常常引来一些县里的官员到此取水。不仅如此,该井似乎还通人性,井水量会根据当天饮用人数的多少而涌出,不冒也不干。

关于羊角仙(山),现在可查的几套老县志上都有记载。

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羊角山,在县北十里,拳曲如角。左麓有石洞,庵曰‘羊角’,可游玩。”

清乾隆《兴宁县志》载:“羊角庵,旧名铁耙庵。”

清嘉庆《兴宁县志》载:“羊角山,在城北八里,逶迤巍峨,石门一径,天然关锁。阁前小憩,千山朝拱,心目俱豁。入,稍下平田数亩,则瞰危石,苍翠欲滴。欹桥流水,梵宇巍然。左麓有石洞,旧名铁耙庵,传开山者得此,故名。后改羊角,或谓山拳曲如角……士大夫游览者类从焉。”

“这个亭子为何叫羊角仙景,说明这个地方在古代是上回龙山游览时的一处景点。”郴州市文史专家刘专可的分析与县志记载相符。

继续往上走,发现古道上连续建有两座凉亭,相隔仅约20米。古人为何要在如此近距离内建两座凉亭,这很令人不解。两座凉亭均用麻石垒砌,一座已经完全倒塌,只剩下一米来高的墙,另一座还有两面墙和一个门洞比较完整。由于两座凉亭内均未发现古碑石刻,专家只能从凉亭的建造工艺来推断其建筑年代。

“这条古道这么宽、这么整齐,说明古代由此上回龙山朝拜祈福的人很多,尤其是南宋时期,资兴的县治搬迁到管子壕(兴宁)以后,上回龙山的人越发多。”刘专可说,“从这座凉亭可知,最后一次修缮应该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从北面(回龙山瑶族乡回龙村)上回龙山的古道相对比较完整,不过这条古道地势陡峭,上面也有一座凉亭,去年已重建好。凉亭里有好几块古碑,尽管字迹漫漶,但仔细识读,可知这些是清朝同治元年(1862)和同治十二年(1873)的功德碑。据此推测,在清朝同治年间,资兴北乡片以及安仁、永兴、耒阳等县的信徒募集资金,对凉亭和古道进行了维修,这条古道是资兴北乡片及周边县人民上回龙山的必经之路。

▲文物专家现场拓印回龙山古道凉亭上的古楹联

最令人惊喜的是,我们从小路旁的碎石堆中,翻找出有字样的石块,拼出了一副古对联:“凉深五月殊尘境,亭插半腰露玉峰。”横批“凉心亭”,原来这座亭子就叫凉心亭。

“这是劝告风尘仆仆上回龙山朝拜的人,到了这里就要把心静下来,摒弃杂念,放下身段,虔诚上山了。”刘专可解释说。

古寺·古碑·铁头像

根据资兴老县志记载可知,很久很久以前,回龙山上就创建了庵刹。清代邑廪生郭启悊写有《回龙望日》一诗:“身寄回龙寺,鸡鸣顶上行。光从天外起,日向海东生……”此诗告诉读者,回龙山上的寺庙就叫回龙寺,但不知何时改成了回龙仙寺。

据出生于回龙山下深坳村的资兴市退休工人段技能讲述,回龙仙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尚存。1952年,为了消灭盘踞在回龙仙寺的土匪,资兴县人民武装部命令放火烧掉了寺庙。此后一直到1997年农历三月初三,段技能首次登上回龙山顶,开始了他13年牵头重建古寺的艰难历程。

“我在上回龙山之前身体长期不好,住院也查不出什么病,后来经高人指点,来回龙山祭祀,正好后来我所在的资兴氮肥厂倒闭,下了岗,于是干脆长期在回龙山一砖一瓦地重建寺庙。”段技能回忆道,“那时我看到古寺原址上有很多块碑,有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还有一块断匾上刻着繁体的‘古南岳回龙仙寺’。”

为了重修古寺,段技能还买了一匹马,用来驮运材料。在他和其他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回龙山上建起了简陋的小庙,还搭建了木板房和厂棚,供游客居住。

2008年至2009年,回龙仙寺开始修复扩建,于是有了现在的规模。当时,在大雄宝殿遗址处出土了一尊铸铁头像,拍照发给相关专家,认为这是一尊“面然大士”头像。但这次的几名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文物专家现场考察鉴定资兴市回龙山景区回龙仙寺出土的佛头像

这尊头像出土后,一直由回龙仙寺妥善保管着,还特意请人做了一个底座来安放。几位专家认为,铸铁人头像非常结实,从形象看有几个特征,一是鼻子大而尖,二是额头上刻有一个“王”字,三是头饰有棱角,像瑶族男子穿戴的头巾,符合盘王的特征,这很有可能是瑶族的祖先盘王像,是人们祭祀的主神。

回龙山自古就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很早以前就有了瑶胞居住,瑶胞历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祭祀时还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即还盘王愿。如今,还盘王愿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专家建议,今后资兴瑶族举行还盘王愿时,仪式路线可以将回龙山连起来。

至于段技能等人看到的“古南岳回龙仙寺”的碑刻现在是否还在,有人说尽管被敲成了多块,但还在回龙仙寺。大家都期待一睹古碑刻的真面目,可等和尚拿出他们收藏的几块断石来看,只有半个繁体“龙”字和“岳”字,不过这也让人联想到“古南岳回龙山”等字眼。还有一截断碑侧面刻有“开泉山住持”五个字,但无法得知这位住持的一点身份信息。

在回龙仙寺大雄宝殿里还存放着一块清朝乾隆时期的残碑,碑文题目叫《长明灯牌》,内容是一名李姓孝子记录其父亲为佛像供奉长明灯的事情,这也可见,那时回龙仙寺香火之旺,人们信奉之虔诚。

祭天台·望日台

《兴宁县志》上说回龙山上有望日台,那么这望日台在哪里呢?原来,望日台就是现今回龙山景区标注的“炎帝祭天台”。

段技能告诉记者,望日台又叫仙顶,在回龙仙寺被烧毁之前,是人们祭祀的一个场所,仙顶石屋里供奉着三位神仙的雕塑,左边的男子手拿斧头,右边的男子肩扛锯子,中间的一位妇女挎着篮子。此三位神仙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

以前,回龙山上有很多檀香古树,碑记(资兴地名)有个曹员外买下了一片檀香树,并请了两名木匠来砍伐,每天让一名女佣给木匠送一顿饭。

有一天下大雪,女佣挎着一篮子糍粑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两名木匠伐了一会木后,感觉非常饿,只好回到住处一边烧火一边等送饭来。这时来了一个乞丐,问两人为何还不去伐木,木匠说实在是饿了。乞丐拿出一个桃子给他们就走了。两人把桃子掰开一人一半吃了,立刻感觉不饿了,于是又去伐木。

▲兴宁上回龙山古官道一角

一直到下午,女佣好不容易才爬上回龙山,送上两个糍粑,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快点吃吧,就剩下这两个了,其他的都因为我摔跤掉了。”

木匠说不饿。女佣好生奇怪,问:“你们吃了什么,怎么还不饿?”

两人告诉女佣说吃了一个桃子,女佣连忙找到那个丢掉的桃核,敲开把里面的桃仁吃了,顿时她也不觉得饿了。

于是女佣也不回去了,三人一道在回龙山上烤火。

过了几天,曹员外见女佣没回去,亲自带人来寻找。到了木匠的住处,看到三人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烤火,才知这三人都已经成了仙。于是曹员外请人用檀香木塑了三尊神像,供奉在回龙山顶上。这些神像也是在1952年剿匪时被烧毁的。

考古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处更古老的祭天台。

段技能和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的老支书邓爱明带着记者去寻找老祭天台遗址,原来其位于回龙山顶的东南方,就在现在新建的水池旁。

“祭天台由大小两块石头组成,上面很平坦,有七八米长、三米五宽、一米八高,旁边有一棵树,从树上可爬到祭天台。我以前还在上面躺着歇过凉。”段技能说,“可惜在1998年时,这两块大石头被二峰村一个单身汉砸碎,说拉回去建房子,我当时想阻止他,但他根本不听。”

回龙山祭天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炎帝到此采药、打猎、避暑,为了表示对上苍的敬奉,炎帝打到猎物后,首先放在祭天台上祭天,然后才让自己和子民享用。后人为祭祀炎帝而建庙,现回龙仙寺中供奉的主神“南岳大帝”即炎帝的化身。

据清光绪《兴宁县志》记载:“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大旱,三月不能下种,西南北三乡尤甚。知县谢乃实步祷城隍祠及回龙山,仰灶龙潭,至五月末始雨。”

可见,上回龙山祈福祭祀自古以来就是当地居民的一种文化习俗,意在祈求神灵保佑,逢凶化吉。

本版图片均为肖晨威摄


专家观点

回龙山的特色要体现在文化上

(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 郭学仁)

要准确定位回龙山的特色。我认为回龙山的特色还是要体现在文化上面,而且要在“寿”“福”文化上面下功夫,以“寿”与“福”为特点,反映中华民族添福添寿、福寿双全的美好追求及民族信仰。

要加大文物研究的力度,跳出资兴看回龙山,跳出资兴找回龙山的历史资料,比如去衡阳南岳找,去广西全州找。

“古南岳”回龙山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郴州市文史专家 刘专可)

目前,郴州的考古发掘足以证明郴州的历史文化早已超过了5000年,如千家坪遗址等,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神农氏是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是神农氏的一个末代首领,而回龙山是神农氏部落联盟首领在五岭一带生活、祭祀的一个重要场所。结合之前我们在回龙山西南麓帽岭上发现的规模宏大的人工垒石建筑,我分析那就是古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因此,可以说回龙山的祭祀文化历史深远、源远流长。

我们还要进一步寻找、发掘回龙山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用它们来证明回龙山的历史。

“古南岳”是指以回龙山为中心的周边寺庙群的统称

(资兴市档案局原局长 戴忠诚)

根据清代的几套《兴宁县志》记载,回龙山周边有羊角仙(庵)、婆婆岩、古南岳山等庵寺,尤其是清乾隆《兴宁县志》卷十一寺观篇记载:“古南岳山,在湘源垅。”湘源垅位于现在的回龙山瑶族乡湘源村,我们曾经去考察过。那里有一个山洞,名清虚岩,岩洞内有块石碑,碑文题目是《新建清虚岩序》,落款是“道光二十一年”。在清虚岩的旁边有一处上规模的古庵寺遗址,周边老百姓说,这里以前有很多和尚,但到了清朝末就没有了,有的说是被“长毛”(太平天国官兵)杀害了。此后,这个古庵寺就逐渐废弃了。

还有在我们老家——回龙山瑶族乡茅坪村戴家前面,老人们说那里以前有一座寺庙,叫回龙寺(庵),民国时期威武乡的乡公所就设在那里。

结合这些官方记载和民间说法,我认为“古南岳”应该是指以回龙山为中心的周边寺庙群的统称,而回龙山就是“古南岳”的最高峰,就好比现在南岳的祝融峰。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