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铸盾严守耕地红线,用法律监督划出硬杠杠。保障耕地面积要建立刚性约束体系,在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长牙齿”的硬措施构筑法治屏障,将耕地保护红线转化为高压线。在法律层面,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等制度,形成覆盖规划、审批、监管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在监督维度上,构建“天眼”监测与网格巡查相结合的立体监管网络,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施动态预警,让每一寸耕地都有“电子身份证”和“守护人”。做好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主体责任,发挥监督执法作用,更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技术赋能提升耕地质量,使农田沃野尽显科技范。保护耕地,落脚点在保障粮食安全,这就需要在保持耕地数量的同时,着力提升耕地质量,让土地的“孕育力”不断提升。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小田改大田等,让零散粮田变成规模经营的高产良田;另一方面,坚持科技赋能,聚焦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推进耕地休养生息,运用生物有机培肥、微生物改良等绿色技术,让土壤得到改良、耕地更有肥力,更好地保护耕地生产能力。同时,利用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土壤理化指标,为精准培肥、轮作休耕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耕地养护从经验判断向智能决策转变,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粮仓。
系统治理拓展耕地面积,让盐碱地变成新粮仓。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要向撂荒地、盐碱地要产量,让更多闲置土地“活起来”。对荒山、滩涂等宜耕未利用地进行生态化整治,实现生态修复与耕地扩容的双赢。同时,针对黑土地退化、盐碱地治理等顽疾,要建立“诊断—修复—养护”的技术体系,挖掘盐碱地的潜力与价值,增强粮食安全的底气。
耕地保护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加强耕地保护,要在保护、提质和开发等方面着力,以法律制度守护数量安全,以科技赋能推动质量跃升,以系统思维拓展耕地面积,全面推动耕地质与量的双提升,让沃土良田筑牢农业强国根基,谱写“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时代华章。
(编辑:张倩佳 二审:陶子瑶 三审: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