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还是低估了游客们对美景的热情。在她身后,“粤”“湘”“鄂”等车牌开头的车辆已经蜂拥而至。当日,仰天湖大草原景区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32%,创同期历史新高。
坐拥1314米的浪漫海拔,得天独厚的高山草原美景,让来过的游客仿若置身世外桃源,纷纷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与往年相比,今年仰天湖宝宝与草原小镇居民联袂登场,麦田花花儿童剧团将童话故事与草原实景融合,带去沉浸式观剧体验,湖南省昆剧团在草原上演《借扇》《醉打山门》等经典剧目,山水舞台与非遗艺术碰撞出独特火花……
从早到晚,精彩不断。数据印证着这场狂欢:5天假期,仰天湖景区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同比增长69.57%。
一枝独放不是春。在北湖区和仰天湖景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破解交通难题,增强带动效应,努力构建起一幅高山上的“共富全景图”。
仰天湖的故事,还在继续。
破局:智慧管理与服务升级
地处海拔1314米的仰天湖大草原,因盘山公路蜿蜒多弯、通行条件受限,每逢假期客流激增时,交通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对此,北湖区直面地理与客流双重挑战,耗时半年推进基建与智慧系统双升级:拓宽保和瑶族乡至景区的最后6公里瓶颈路段,新增近千个标准化停车位,并推进智慧停车、智能接驳、应急保障等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如今,郴仰公路沿线增添许多“新科技”:智慧交通显示屏实时展示交通、环境数据;无人机巡航辅助路况监测;AI摄像头动态监测车流。结合智能算力平台,当景区车辆承载量超80%自动预警,并科学分流、限流,及时发布道路拥堵预警提醒,确保游客能够提前规划路线,避免拥堵。此外,景区停车场内,“能量补给站”充电桩就位,让电动汽车车主不再为电量焦虑。
5月3日下午,郴仰公路发生一起车辆侧翻事故,衡阳游客戴先生一家,在北湖区多部门的紧密协作下成功脱险,其中,6分钟响应、10分钟脱困的“极速救援”,被游客盛赞。
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服务“软实力”也在提升。
“五一”期间,高铁西站“来郴被宠”的接站活动,让游客“到站即入画、出站即打卡”,站内旅游服务台集成郴州文创展示、旅游咨询、特色美食与消费优惠发放等活动,为游客提供“郴心服务”。
在仰天湖景区,北湖文旅驻点值守,化身“服务专员”,全面接管景区投诉事务,从倾听诉求到协调解决全程跟进,提升“郴心服务”品牌温度。此外,景区邀请消防、市监、医疗等多领域专家为员工开展礼仪讲解培训,并组织应急演练,营造优质安全的游玩氛围。
目前,智慧交通系统已初步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周边交通压力。北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管理与服务优化是长期过程,后续将持续收集游客反馈,不断完善相关举措,满足游客游玩体验。
带动:从景区流量到乡村共富
夜幕降临,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宽洞村的篝火晚会正酣。身着瑶族服饰的歌手以嘹亮的歌声迎客,游客们围成圆圈,在篝火跃动的光影中载歌载舞。
“游客反映村里夜间活动较少,我们希望通过丰富业态,让游客玩得开心、留得下来。”宽洞村村支书何国军说。
走进仰天湖景区沿线的宽洞村、月峰村,只见以前荒废的农村老屋“脱胎换骨”,有的被改造成民宿,有的被打造成艺术社区、扎染工坊、瑶族文化馆、乡村公益课堂等等,成了农文旅消费新场景。
因生态保护需要,仰天湖大草原景区对餐饮住宿项目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在周边村落,却有不少长期闲置却独具特色的瑶族老屋。因此,2023年,北湖区开始试行“唤醒老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旅融合的作用。
景区附近的宽洞村,自推行“唤醒老屋”工作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民宿收入超1000万元,餐饮收入达800余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而数十公里外的枝青艺术村,非遗正焕发新生。
“五一”假期,北湖区枝青艺术村以“艺术唤醒乡村”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湘昆戏剧、传统扎染、亲子编织、陶艺体验、DIY植物香薰等1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本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成为假期乡村文旅的“流量担当”。
“要促成村民、游客与创客形成乡村振兴的黄金三角,需要我们用产品思维打造乡村产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民宿主理人陈碧波,打造了“枝青艺术村+特色民宿”,带动当地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5倍。
流量反哺的不仅是经济,还有人才回流。宽洞村青年返乡率从12%提升至34%。而在枝青艺术村,美术专业毕业生李小树扎根创业,将扎染与潮流结合,成为艺术村的“明星小院”。
展望:“长红”的挑战永远在路上
流量狂欢褪去,仰天湖的考验刚刚开始。
生态管控成为首要课题。高山草原的生态系统维护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的“游客税”模式也许能提供一些启示,在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维护。
杭州西湖的低碳校园平台经验也可参考。在该模式中,只要点进该平台就能看到日常生活光盘打卡、地铁出行打卡、二手交换打卡等低碳行为,报名参与并完成后,行为就会被记录下来并兑换成碳积分,而碳积分可兑换奖品。仰天湖也可鼓励游客参与草种播撒、垃圾清理等活动,积累碳积分,用于兑换消费券或奖品。
在文化IP挖掘上,仰天湖也要从“风景消费”转向“精神共鸣”。要充分发挥瑶族“盘王节”“长鼓舞”等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根据实际情况打造沉浸式实景剧,吸引越来越多的研学群体。同时,利用《中餐厅》等综艺节目带火的美景和美食,发布仰天湖美食地图,将舌尖经济进一步升级。
乡村业态的错位发展正在重构区域经济版图。未来,以仰天湖大草原景区为圆心,可在附近的村布局野奢帐篷酒店集群,与大众民宿形成差异化。村里还可聚焦“四季农事体验”——春采茶、夏挖笋、秋割稻、冬熏腊,游客可通过认领菜园、果树实现“云种田”。在离景区较远的村落则转型供应链基地,统一使用“仰天湖”地理标志,将禾花鱼、腊肉、辣酱、竹编等特产标准化输出,形成互补共生的产业链。
数字赋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景区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元宇宙草原”,通过VR技术让游客穿越四季——春日漫山野花、夏日银河倾泻、秋日金草翻滚、冬日雾凇晶莹。无人机航拍可实时生成3D游览地图,让科技与草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场文旅爆火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验证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朴素真理: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但科学的流量转化、全民参与的共治、对生态的敬畏之心,才能让高山草甸的故事走得更远。
(编辑:张倩佳 二审:黄慧 三审: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