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时政 > 正文

村干部组团种田记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林 许成君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5-09


春耕时节,走进安仁县安平镇石门村,广袤田野间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

“我再认10亩田”“我也再认4亩”……一场别开生面的“干部认田种,不荒一丘田”擂台赛再次在村委办公室上演。

石门村,这个有着3400多人的村落,因60%的人口外出务工,部分位置偏远、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天水田、冷浸田、干旱田、山坡田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威胁着粮食安全,更像一道难解的方程,横亘在石门村党总支一班人的心头。

“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更是粮食安全的根基,绝不能任由它闲置下去。”2024年2月,石门村党总支代理书记何鑫琪在村委会上提出了由村干部“盘活”土地,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到自己名下耕种,确保村里不荒一丘田的建议。

“这个想法好!我们村委干部可以组团认田种粮啊!”村“两委”其余5名村干部当即肯定了何鑫琪的建议。

认田

“确保不荒一丘田!”

石门村6名村干部们签下“军令状”,主动扛起了粮食安全的责任。

老屋组的何厂亿在株洲务工,家中1亩多田地无人打理;枫树组、老屋组涉及30多户村民,共计50多亩田地处于“沉睡”状态……经过走访摸底,全村共有177亩水田、旱地无人耕种。村干部们确定了先认领后流转再种粮的原则,分头联系在外务工的村民,商量土地流转事项。

“厂亿,你名下的田与其让它荒着,不如租给我来种!”经过商量,何鑫琪以每年200元一亩的“亲情价”流转了何厂亿的田。

“我当时流转了40亩田土,就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土地是农民的根,我们要把根守住!”何鑫琪说。当年,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何仁发认田40亩、张群瑜认田14亩、何金海认田7亩。

村干部认田种粮,说起来简单,但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60岁的老支书何枧妹患有脑梗,家里的农活都是家人在打理,但村里的决定他非常支持。

“我虽然生病,但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支持党支部的决定,就是请人也要把田种下去!”何枧妹硬是表态认田30亩。

“80后”村党总支副书记巫晓容,经营着一家餐馆,丈夫经营特种机械,一家人衣食无忧。

“什么,你要种田?你会吗?你打粮食的钱还不够你买化妆品的。”丈夫得知巫晓容的想法后一脸的不屑。

“我是党员,我不种,谁来种?”巫晓容的坚定,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

巫晓容认领并流转了驻片负责的罗古组、龙古组的12亩水田,硬是把自己从餐厅老板变身为了“庄稼汉”。

“弯下身来,下到田里,我从村民那里学到了很多做田的方法。”尽管对种田一窍不通,但巫晓容虚心向种田好手请教,从选种、播种到施肥、除草,一个环节都不落下。她还以每天80元的工资,聘请村民帮忙育秧、插秧、除草,打理田地。

今年一开春,何鑫琪、何仁发、何金海再次认种了土地,石门村177亩闲置土地全部由村干部认领。

种粮

田认下了,怎么种?

石门村6名村干部各显神通,在挚爱的土地上播撒希望。

“这片不规整的田,是我自己种的。”巫晓容略显尴尬地笑着说:“经验不够,技术不到家,过几天还要请村民来帮忙‘端苗’,把种得密的秧苗移到宽松的位置去哩。”

石门村综治专干何仁发早几年就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白芷、红花、丹参等中药材,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并带动56户农户加入了种植中药材的行列,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2024年3月,何仁发积极响应支部决定,在认领的石头山组、凤形组、老虎冲组40余亩闲置农田上种上了无公害水稻,优质的有机米很受市场追捧。

他还四处奔走争取了20余万元资金,修机耕路、装电排、通水渠……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我认领田土是一种情怀,就是不愿意见它荒着。”何仁发认领田土后,确定了水田种稻谷,旱土种药材的规划,带领村民们干得红红火火。

何鑫琪,这位村里的“一把手”,在认种的30亩旱土上,分片采取“玉竹、白芨、大豆+玉米”的套种模式,让荒坡山地披上了簇簇新绿。

“白芨套种玉米,在种子上面铺上一层松针,可以防草、保墒、保湿,玉米秆还能沤肥呢。”通过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何鑫琪也成了种田致富的“一把好手”。

为了解决灌溉的问题,何鑫琪还自掏腰包3600元,从山下拉通150米的水管,建成蓄水池,可灌溉周边100余亩农田。

引领

“躬身种希望,丰年稻花香。”在村干部们的同台共舞下,2024年石门村早稻种植384.14亩,全村产粮15万公斤。

认田种粮,石门村的干部们双脚踩在泥土里,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手上。

去年,张群瑜种植的14亩早稻,产量达每亩350公斤。“种的时候觉得苦,皮肤晒得黝黑,但丰收后很有成就感,觉得越种田越有盼头。”他感慨地说。

何仁发采取的“白芷+晚稻”药稻轮作模式激发了田地的蓬勃活力,也带动了周边68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位村民年创收2万余元。

“生态晚稻每亩产量近300公斤,每亩产值1800元。今年还要多种几亩。”今年,何仁发又扩大了稻谷的种植面积。

村干部来真的、做实的,让闲置地重新焕发生机,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下,党员也纷纷行动起来。

“村党总支的干部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不能掉队。”陈湘志、陈继福、何生禄、何利华、何其一5名党员,今年共认田种粮27.2亩。

“我去年种了20亩,今年又流转了40亩,现在都插上了早稻。”村民何传武在村干部带动下,今年主动流转土地成为种粮大户,也拿到了相应的种粮补贴。

如今,石门村的田野上,绿浪翻滚,处处洋溢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生机与希望。春耕生产更是勾勒出了一幅“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喜人画卷。

“脚步不能停,田还得继续种,我们要把闲置地都变成‘聚宝盆’,全面完成今年510亩的早稻种植任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望着迎风生长的秧苗,何鑫琪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泥土里的初心

站在石门村的田埂上,微风掠过绿浪翻滚的稻田,何鑫琪正弯腰查看玉米套种的间隙,他身后的蓄水池汩汩流淌,灌溉着曾被遗忘的山坡田。这场景让我想起他说的话:“土地是农民的根,党组织就是护根的人。”

在石门村,基层党建不是会议室里的口号,而是泥土里的行动。6名村干部立下“军令状”,将177亩闲置地分包到人,既是责任划分,更是一份粮食安全的党性承诺。村党总支书记何枧妹带病认领30亩田,代理书记何鑫琪自掏腰包修路引水,副书记巫晓容放下餐馆生意学做“庄稼汉”,……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基层党组织的“根系”是如何扎进土地里的。把支部建在田埂上,把党旗插在泥土里,在这里不是空谈。

采访中更加触动我的是,在石门村党建引领不是简单的说教、要求、通知,是润物无声般的传递,更是“红色基因”在田野里的裂变。在老虎冲组的山坡上,戴着草帽,裤脚沾满泥巴的何仁发,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富计划;当党员陈湘志、何生禄等人接过“认田接力棒”,我忽然理解了那句“躬身种希望”的深意。

基层党组织不是指挥塔,而是播种机;土地里长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干群一心的纽带;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在弯腰插秧的背影里。"地没荒,心就安。"这让我想起古语"田者,国之本也",而今在石门村,田亩更是党群连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本。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张明

三审 | 黄华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