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枫桥经验”的诞生,到小岗村的大包干,无数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汲取他们的经验,我们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政策才能赢得民心,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问计问需于民,贵在真心实意。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谦虚的态度、平等的姿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让群众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切不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只有带着真情实感,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心里话,收获真建议、好办法。
问计问需于民,要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见的重要平台。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这一工具,积极开展网上调查、在线访谈、民意征集等活动,搭建起与群众沟通交流的“高速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信访、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制度,让群众的声音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决策层。
问计问需于民,最终要落实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梳理分析,合理的要及时采纳,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能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制定计划、分步推进。要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对政策落实情况、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估,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十五五”规划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关乎亿万人民福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问计问需于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汇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编辑:邓金秋 二审:朱俊铃 三审: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