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之大者”,算法治理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算法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分发的“隐形编辑”,直接影响着价值导向的塑造和主流声音的传播。当算法被流量逻辑绑架,放任低俗内容野蛮生长,任由“信息茧房”割裂社会共识,实则是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失守。中央网信办将算法治理上升为国家行动,正是从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出发,对算法权力进行战略校准,确保算法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种治理逻辑的深层指向,在于打破资本与技术合谋形成的“算法霸权”,让主流价值穿透数据迷雾,筑牢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
锚定“技术向善”,构建算法规则的创新性重构。治理算法乱象绝非简单的技术修补,而是需要构建“负责任的创新”体系。当前,部分平台已率先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抖音推出“多样性推荐”功能,在用户兴趣标签中嵌入主流媒体优质内容;小红书建立“反信息茧房”模型,通过动态调整推荐权重引导用户接触多元观点。这些实践启示我们,算法优化必须实现三重突破——在价值导向上,建立“正能量优先”的推荐系数;在技术路径上,开发“破茧指数”评估模型,实时监测信息多样性;在功能设计上,构建“用户认知导航系统”,通过智能弹窗提示、跨领域知识图谱推荐等方式主动拓展用户视野。
强化“用户主权”,打造赋权增能的新型数字契约。破解算法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塑平台—用户权责关系。应推动建立算法知情权标准化体系,要求平台以可视化方式披露推荐逻辑。同时,应创新用户反向驯化算法机制,试点算法投票权制度,完善算法纠偏绿色通道等,将用户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算法生态共建者,实现“技术利维坦”向“数字民主”的范式转换。
算法治理不能止于专项行动,而需构建“四位一体”治理体系:在法律规范层面,加快出台《算法安全法》,明确推荐算法的伦理边界;在监管机制层面,建立算法备案审查云平台,对重点推荐模型实施穿透式监管;在行业自律层面,推动成立算法伦理委员会,制定《算法推荐行业白名单》;在社会监督层面,培育第三方算法审计机构,定期发布平台算法透明度指数,形成政府监管、平台履责、社会监督、网民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站在数字文明发展的历史维度,算法治理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当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深度交融,当算法逻辑与主流价值同频共振,中国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破解技术异化困局。这场关乎14亿网民认知权利的深刻变革,不仅将重塑网络空间的生态格局,更将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东方智慧,让技术进步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
(编辑:邓金秋 二审:朱俊铃 三审: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