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初鸣,心向故园。“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甫一开启,便为远离故土的游子精心搭建起一个深情告白家乡的舞台。
翻阅来自不同城市作者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同一种深沉的乡愁——那是对故土魂牵梦绕的思念,如暗流般涌动不息。这场赛事,正是以文学为媒介,让万千心声得以汇聚、倾诉。它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学竞技,成为一场深刻的情感共鸣与身份寻根之旅。地理的距离,在心灵的地图上,因这声声告白而悄然拉近。
赛事为引告白家乡
当那独特非凡的“郴”字跃然纸上,身处天南海北的郴州儿女便在字里行间,为故乡铺展开一条深情的归途,于书写的海洋里探寻着灵魂深处的根源与身份认同。
千里之外,沈阳师范大学学生雷璧羽在字里行间倾尽对家乡郴州的眷恋。她坦言,此次大赛不仅是展示个人文学才华的良机,更是一次深刻的吸引与召唤,促使她关注、发掘和书写家乡那令人心动的自然之美与厚重的人文底蕴。“这项赛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大家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安放乡愁。”她说。
谢呈镐从母亲那里得知,郴州正在举办一场文学大赛。这位在海南求学的郴州男孩立即熬夜挥笔,写下《奔赴海角 再别郴山》,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在他的笔下,远处故里的寻常巷陌、起伏连绵的南岭山峦,故乡风物皆历历如绘。细致入微的描摹,正是内心深切眷恋的自然流淌。
游子的笔触,深情地锚定于郴州独特的地理与文化坐标。东江湖的浩渺烟波、莽山的原始苍翠、裕后街的璀璨灯火,这些郴州标志性景观在他们的文字中反复出现,成为承载乡愁的坚固基石。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刘志建讲述家乡安仁每年春分的药王节、赶分社和元宵节的米塑,描述中草药炖猪脚的香气,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朱渝钦春节回到家乡汝城,参与了“香火龙”的演出,从旁观者变身为亲历者,他切身感受到繁华背后的艰辛,这份对文化情感交融的深刻感悟,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广东省肇庆市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逊用文字细腻描绘蕨根糍粑的制作工序,小小的蕨根糍粑承载着父亲的爱与艰辛,成为激励他前行的力量……对地方风物与非物质文化的深情呼唤,已超越了简单的怀旧,展现出乡愁的多元层次。
书写不仅抒发眼前的乡愁,更是对个人生命史深处乡土记忆的钩沉与再编织。游子纷纷回溯童年与少年时光,那些沉淀在岁月河床上的流光碎影,在笔端重新焕发生机。
文字为媒 诠释乡愁
当天南地北的郴州儿女在大赛的号召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与笔触投向同一片山水、同一种风情时,强大的情感共振悄然形成。他们借由文字相互辨识、彼此温暖,共同确认那份郴州人难以割舍的身份烙印。个体的乡愁宛若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的情感汪洋,彰显出“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深刻文化意蕴。
英国华裔少女金梦晞记录随家人五次返回郴州的见闻,陪伴外婆、舅舅游览东江湖、莽山等家乡美景的经历,以纯净的视角和情感,诉说着对遥远故土的深切眷念:“有一个叫作郴州的美丽地方,那里,是我中国的家乡!”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郭中发翻找出故乡冬日的火笼,回忆里的火光再次映暖了心房:“冬天的早上,室内光线晦暗,烧得正旺的柴火照着人影在墙上忽大忽小地摇曳着,火光映得人脸酡红如醉。通常等猪食煮熟后,母亲会先用火钳敲下柴薪烧得通红却又欲断未断的木炭,然后将多余的柴火撤到户外……”
当饱含个人体温与情感投入的日常片段,化为文字传递分享时,个体记忆便共鸣为承载着成长、亲情与土地滋养的集体认同。
更深刻处,游子们的文字自觉承担起传承地方集体记忆的使命。他们追溯郴州文脉,在作品中巧妙融入历史人物、典故传说与地方民俗。有作品以秦少游贬谪郴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孤寂身影为引,巧妙嫁接今日游子心境;有文章生动再现流传于汝城的“香火龙”民俗盛况,让古老仪式的火光在字里行间跳跃不息……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李林臻对苏仙岭的书写尤为典型。她巧妙地将个人的成长印记嵌入这座名山的地域风貌与历史传承,更敏锐地捕捉并展现了新时代郴州在守护传统精髓与锐意开拓创新上的生动实践。
一次偶然机会,让伊犁师范大学学生雷源民在千里之外的新疆托克逊触摸到了“郴情”最滚烫的脉搏。诊室里的乡音问诊、教室里的乡愁流露、杏园中的技术交流,都让他见证跨越地域的温情。援建者“造血式”帮扶的坚韧,也深深激励了他,成为他成长行囊里最珍贵的收藏。
年轻一代带着深情与敬意,主动将自身情感与地方文脉创造性联结,尝试理解历史深处的叹息与欢歌,并在当下语境中赋予其新的情感共鸣,使古老的集体记忆得以在年轻心灵中延续。
情怀为桥反哺桑梓
大赛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成功激发了青少年对郴州地方认同的深层觉醒与强烈归属。
书写的过程,本质上是深刻的情感梳理与身份确认。当游子们将朦胧的乡愁、零散的记忆与对地方文化的感知,以文字为媒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省思与抒发时,郴州人的身份便在心中愈加清晰起来。
湖南文理学院学生吴乐妍用文字记录家乡,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底蕴,从勤劳的人民到地道的美食,更多人通过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并爱上郴州;湖南警察学院学生李夏妍把对家乡永兴的那条河写进散文诗里,把感恩父母、故土、祖国的情感以“心中的河”串联起来……这些由书写催生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觉醒,正是大赛最核心的精神产出。
文学大赛在众多年轻人心灵中深植下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种子,被重新点燃并深化的乡土情怀,正化作澎湃的情感力量,鼓舞着他们以文化为纽带,向世界传递郴州的动人故事,激励他们运用所长回馈故乡。
许多参赛者自发成为郴州的“青年使者”,在异地积极宣传家乡风物。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曹平飞多次向同事推介郴州,力陈郴州风景、人文、食物之美:“我一直认为苏仙岭是郴城的底蕴,是厚重的名片,应当是郴州行的必选。”定居四川成都的李定淀网购临武鸭、东江鱼和辣椒酱,成箱购买冰糖橙等水果,大方与同事、朋友分享郴州味道。每当有人问起郴州,湖南工程学院学生欧君丹都格外认真,生怕遗漏了家乡一丝一毫的美好。这次参加文学大赛,她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想借文学大赛之笔,描绘郴州的山水之美,讲述郴州的历史故事,展现郴州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郴州、爱上郴州。”在上海工作的萧洵,内心藏着反哺家乡的朴素心愿。他常常向朋友展示着手机中的照片,耐心而深情地诉说着心中的故乡故事。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家乡的点滴变化,长江师范学院学生黄茂田不仅在假期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以播音主持的专业特长为郴州发声,更坚定了毕业返乡就业的志向:“学好本领,积蓄力量,将来为郴州发展贡献力量。”
这份根植于乡土、服务于家乡的热情,不仅体现在莘莘学子躬身实践的行动中,也深深融入远行游子艺术创作的灵魂里。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艺术学博士刘少峰一经提笔创作,蕴蓄已久的乡思便如春潮奔涌,倾注于作品《郴州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诗意交响》之中。家乡的山水不仅是其不竭的灵感源泉,更成为他借作品向世界传递的立体画卷。在呈现给韩国民众的展示里,郴州的多维风貌被细腻勾勒。而他更愿将行游世界汲取的先进理念带回郴州,让这片沃土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愈加绚烂。
这些基于情感认同而生的责任与参与,正是地方发展所渴求且最为持久不竭的青春动能。
从长远看,大赛构建的以情感为纽带、文字为媒介、认同为核心的互动模式,为郴州凝聚发展力量开辟了新路径。它构筑起一个促进持续互动、深度交融、价值共生的广阔舞台。通过持续举办、作品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这个平台将不断吸引和凝聚新一代郴州青少年。他们在书写中加深认同,在认同中激发行动,其智慧、热情与创造力将通过这个平台源源汇入郴州发展的洪流。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