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南大地上,郴州的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用生命书写的信心篇章。这些革命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1928年的寒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湘南。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衣衫褴褛,弹尽粮绝,却怀着必胜的信念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湘南起义。在宜章县城,七千多名手持梭镖大刀的农民跟随红军冲进县城。时任宜章县委书记的胡世俭在动员群众时说:“我们可能看不到胜利的那天,但我们的子孙一定会生活在红旗下。”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坚定信念,最终让革命的星火燎原整个湘南大地,为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湘南起义告诉我们:信心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真理认知的战略定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历经磨难后的更加坚定。
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是郴州这片热土孕育的革命英雄。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前,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定地说:“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源于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邓中夏曾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写道:“工人阶级的解放不是靠神仙皇帝,而是靠自己的斗争。”这种建立在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信心,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性。今天,当我们在郴州市中夏广场瞻仰他的铜像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震撼。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三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别时,她们将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来看您,送您一条新被子。”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蕴含着革命者最深厚的信心源泉——人民。“半条被子”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信心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
湘江潮涌,初心永驻。郴州的红色记忆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灯塔。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信念的火炬永不熄灭,它照亮着来时的路,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从革命先辈那里汲取这种精神力量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定能够实现。因为,信心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信念永远是最明亮的灯塔。
作者单位:郴州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