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时政 > 正文

精神文明创建·文明村镇丨文明乡风润古村——记全国文明村镇资兴市三都镇流华湾村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红军 通讯员 周思源 何燕涛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7-31


375栋修旧如旧的古民居中,袁家祠堂变身“红色讲堂”,木雕窗棂间回荡着党史故事;进士第老宅变身“乡愁记忆馆”,陈列着村民捐赠的纺车、蓑衣……

盛夏时节,在“全国文明村镇”资兴市三都镇流华湾村,徜徉在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宅间,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座活态博物馆里奏响着和谐交响曲。

从红色古村到“全国文明村镇”,流华湾村以党建为笔、文明为墨,实现了从环境好到乡风美、从产业兴到治理优的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长制”织密服务网 基层治理显温度

在流华湾村的基层治理微信群中,村民发了一条关于污水处理设施漏水的视频,片长立即回复:“正在联系污水处理厂。”没过多久,专业的人员就进村处理。

还有村民在群里反映家门口自来水管漏水,擅长修理的村民组长很快上了门,10多分钟就把问题解决。

流华湾村通过构建片组邻“三长制”组织架构,压实分级联系、分片包干的责任,64名村民代表常态化联系815户村民群众,形成“10分钟服务圈”,确保“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

建立“线上+线下”双服务平台,线上500人微信群能“诉求秒回、问题快处”,线下对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片长、组长、邻长利用线上微信平台和线下走访平台,主动和对口联系村民进行交流,了解问题诉求,帮助解决困难。今年上半年,累计帮助群众解决水管维修等民生实事56件,调解矛盾纠纷11起,群众满意率达98%。

“志愿红”闪耀古村落 共建共享结硕果

在流华湾村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穿红马甲,穿行在古巷荷塘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这支由30名村民组成的“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古村落最动人的风景线。

一次,暴雨来袭,村民志愿者对村内37户居住在溢洪道附近的村民,实行“一对一”包保。70岁的罗奶奶起初不愿撤离,村民志愿者三次冒雨上门,最终把老人背出并安全转移。今年汛期以来,流华湾村累计转移群众89人次,无一伤亡。

眼下,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小袁带领的“志愿讲解团”格外忙碌。游客进村,他们义务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日落时分,他们拿着工具,打扫卫生,维护村内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千年古村,红马甲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文明村庄增光添彩。

产业兴带动百姓富 文旅赋能促振兴

在支部农场圣女果大棚里,红艳艳的果实压弯枝头,游客们提着竹篮体验采摘乐趣。不远处,连片的万亩冰糖橙基地绵延山丘,一旁的油茶随风摇曳,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收橙、冬榨油”的四季产业链。

哆彩研学基地依托古村红色基因与生态资源,发展红色文化研学,年均接待超10所学校、1.5万名学生的“红色文化研学行”,形成“红色教育+农耕体验+团队拓展”的特色体系。

“祥源土地合作社”让956户村民变身“股东”,贫困户通过在荷塘务工、销售土特产,年收入稳步增长。正在打包莲子的袁大姐笑着说:“现在种地有分红,农闲时当导游,一年能挣七八万元!”

荷塘映日,古宅生金,产业富民,村民们在农业与文旅的交响乐中,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奋进曲。

流华湾村党委书记袁泽军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明创建,让村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示范标杆,让文明乡风成为流华湾村最动人的风景!”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唐思思

三审 | 黄华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