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突然开始关心起文字的对错了,这挺有意思。
“文字规范”这个概念,现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家的休闲时光,都被短视频的视觉狂欢所淹没。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文字的误用经常可见,但大家也已经习以为常。
“‘的’‘地’‘得’分不清有什么关系?短视频好看就行了呗!”
于是,网络用语成了标配。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被当下流行的热词刷屏。今天是“绝绝子”,明天是“yyds”,后天是“如何呢?又能怎?”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文字偷懒”,实则是在消解我们中华文字背后的文化厚度。而现在大家对字幕里的一个词较真,这背后,是不是藏着我们对文字越来越不讲究的焦虑?
站在三绝碑前,凝视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的千古绝唱,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文字的严谨。今天网友对字幕的较真,本质上是对文字的敬畏,这很好,这样的讨论应该更多一些。也许今后,我们在朋友圈分享东江湖的晨雾时,多花十秒检查文案的错别字;在创作莽山五指峰的旅游攻略时,拒绝用“绝绝子”等词来敷衍风景的壮美——这些微小的坚持,终将让文字重获尊严,让文明在准确的表达中生生不息。
当下,郴州正在举办青少年文学大赛,评委和编辑老师会逐字检查参赛作文里的错别字和病句。参赛者为了写好一篇作文,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这种对文字的认真劲儿,不正是现在最需要的吗?
说到底,裕后街的青石板路,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刻在翠江崖上的字,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较真“废鞋”对错,不是小题大做,是怕那些马虎的文字,把我们的文化传统给磨没了。下次写文案、发朋友圈,不妨多瞅两眼:字写对了没?意思说明白了没?这大概就是“废鞋”争议给我们的提醒吧。
不要小看这些细小的改变,这是在给文字留面子,给文化留底子。而那些在文学大赛里一笔一画写作文的孩子,说不定就是未来守护文字的人呢。
(编辑:张倩佳 二审:陶子瑶 三审: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