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朱小平,便觉她身上有种知性温婉的气质。眉眼间带着笑意,说话轻声细语,却总能在谈及生活时,流露出细腻的感触。熟悉她的人都说,这是位集美字、美文、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她的字俊秀漂亮,是小有名气的硬笔书法老师;她的文章优美俏皮,满是生活气息,读来轻松愉悦;而她本人,就像她笔下的文字,自带一股温暖的力量。
朱小平的文学启蒙,藏在洞庭湖畔的田埂与灶台间。
她出生在洞庭湖畔的小渔村,父母是勤恳的手艺人:母亲是裁缝,早出晚归上门做活;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奔波。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人都叫她“秋瓜满崽”。她和哥哥姐姐被分养在外婆与奶奶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留守儿童。
因体弱乖巧,朱小平被长辈们护在羽翼下,童年从未走出外婆和奶奶的视线。外婆虽一字不识,却对文字心存敬畏,带她在田土间守着辽阔水云天时,偶尔讲起“落水鬼”的民间神话,寥寥数语让她从小习惯用观察和思考代替过多言语,这份细腻的感知力,成了她后来捕捉生活细节的深厚功底。
后来到了靠近县城的奶奶家,她进入渔场的幼儿园。读过几年私塾的奶奶,识文断字还擅长写字绣花——这成了她最早的“美学课堂”。奶奶常在薄如蝉翼的皮纸上画花鸟、写祝福语,再垫在绣布上刺绣,朱小平总在一旁看得入迷。奶奶滔滔不绝地跟她讲解绣花图文,每夜临睡前还要求她背诵一首古诗。就这样,她在读书之前便已认得很多字,所以上学之后,语文成绩一路拔尖,从小学到高中,她的作文一直被老师当作范文念。
17岁时,她的散文登上南县文联内刊《湖西文学》;20岁时,小小说《伤疤》发表于《小说林》,成了她“真正认可的作品”;22岁时,获《南县报》征文二等奖。而奶奶握笔的姿势,多年后却成了她的日常——如今的她,不仅执笔写文,更以硬笔书法教学为乐,笔下的字俊秀舒展,一如当年奶奶留在皮纸上的模样,一笔一画里都是对文字的敬畏。
远嫁来到郴州后,朱小平相继生儿育女,忙碌的家庭生活让她一度搁下手中的笔。直到儿女上学后,她慢慢有了些许闲暇,然而,孤独感却悄然袭来——对故乡的怀念、对当下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种种情绪无处倾诉,她便拾起笔,手写日记与自己对话。
她的情感太细腻,生活里的小细节总会引起她的留意:清晨窗台凝结的露珠、孩子书包里搓脏的橡皮、菜市场阿姨多给的一把葱……这些旁人忽略的细节与瞬间,在她心里都会发酵出思考。2016年,郴州日报社一位文学编辑在朋友圈刷到她“胡乱分行”的文字——那是她随手记下的生活片段,文字里带着不加修饰的生动,编辑当即约稿:“加个标题,投给我。”
当那些日记里的句子变成铅字,油墨香漫过指尖时,一股莫名的欣慰与感动涌上心头,朱小平的文学之门就此重启。她回忆道:“但我当时并没有投稿意识,只是断断续续地写些小格局的‘主妇体’,自娱自乐,陪伴孩子们成长。”这些文字没有宏大叙事,却满是生活气息:写给孩子的便签、厨房飘出的饭菜香、郴江边散步时飘飞的思绪……她在柴米油盐里织就诗意,笔调优美俏皮中既有洞庭湖水的温润,又带着郴江晨雾的轻盈,读来像听邻家姐姐讲日常,轻松又亲切。
儿女相继步入大学后,她终于松了口气,但她的孤独感更深了。大抵是为了督促孩子们在大学里自律、好学,她写了很多文章发在家庭群。孩子们看后觉得妈妈写得太好了,于是鼓励她写好就投稿。最近这四五年,全国百余家报纸杂志上,陆续出现了她的名字,四五百篇美文,记下了郴城的四季、故乡的水与云、日子里的甜与涩。
这些文字构成了一部当代生活的“微观史诗”,以女性视角重构着日常的价值——让厨房油烟成为情感的载体,让平凡日子里的细碎光影成为连接乡土记忆与当下生活的纽带,更在字里行间藏着对生命的温柔启示:教会人们于细微处感知美好,于平凡中体味庄重,让每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都闪光。
一审 | 邓金秋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余丞林
二审 | 黄慧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