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福城网评|非遗传承需要“新讲法”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思玲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8-28


近日,北湖区首部非遗主题短剧顺利杀青,以湘南雕刻技艺传承为线索,融合木雕、石雕、古民居、地方美食等多元文化符号,通过8集篇幅讲述了一位手艺人三十余年的坚守与热爱。这部由政府部门、高校与专业团队合作完成的短剧,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非遗传播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8月27日《郴州日报》3版)

短剧的流行,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契机。其时长紧凑、节奏明快、情感浓度高的特点,高度契合现代受众的观看习惯,尤其易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北湖区通过短剧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视听语言”,使传统工艺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是融入人物命运和情感故事的活态呈现。这种“故事化表达”能够有效降低非遗的认知门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认同”的传播升级。

然而,短剧仅是非遗传播的起点而非终点。要真正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还需在多方面深化努力。其一,内容上需深耕文化内核。避免符号化、表面化的呈现,而应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技艺细节、哲学观念和地域精神。例如,湘南雕刻的每一道刀痕都可能蕴含着手工艺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这些需要通过剧情和镜头语言进行细腻传达。

其二,传播上需构建多元矩阵。短剧可结合短视频预告、幕后花絮、非遗技艺直播、互动话题挑战等形式,形成跨平台联动。同时,可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或线下体验活动,如剧中出现的“华塘砍肉粉”“鲁塘砂罐”,既可转化为旅游消费场景,也能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以用促保”。

其三,保护上需强化系统支撑。短剧的热度若不能转化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实际支持,则难以持久。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应协同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提供传承资金补助、推动非遗进校园课程化、搭建手工艺人与设计师的合作平台等,使非遗从“被观看”走向“被需要”。

更重要的是,非遗保护需回归“人的主体性”。短剧中人物“为热爱奔赴、为文化坚守”的故事,恰恰提示我们:传承的核心是人。只有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的价值与魅力,吸引他们投身其中,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北湖区与高校合作的做法值得推广——让青年人才成为非遗创新表达的主体,使传统与当代对话、技艺与青春共鸣。

期待这部短剧能掀起涟漪,让更多人以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非遗,更期待非遗保护之路因多元力量的加入而越走越宽。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不仅在镜头中绽放,更在时代长河中生生不息。

一审 | 曹琛
二审 | 张明
三审 | 李造雄

编辑:段王洁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