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网红“柴怼怼”及其妻子肖某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正式逮捕的消息确认,这场始于“怼人炒作”的流量闹剧,最终以法律制裁落幕。从蓄意抹黑企业吸粉引流,到售卖染色玉石、虚假功效茶饮,这起案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网红经济野蛮生长背后的诚信裂痕,更凸显了规范数字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流量时代,“黑红也是红”的歪理正在被法律矫正。“柴怼怼”的走红轨迹极具警示性:作为粉丝仅20余万的玉石博主,他通过无依据诋毁胖东来“牟取暴利”,在短短一月内将粉丝数涨至27万,90天直播销售额达50万元至75万元。这种“碰瓷式营销”精准利用了流量算法逻辑,却违背了商业伦理底线。更令人咋舌的是其盈利模式:将成本低廉的染色玉石包装成“宫廷级和田玉籽料”,19800元售出的手镯经检测实为染色处理品;把山间野草宣称成“排石中药”,甚至向癌症患者、肝病患者推荐同一款茶饮。这种“流量换销量、虚假换利润”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信任的公然透支。
网红乱象频发,暴露出行业监管存在的多重短板。玉石直播领域“滚筒打磨、化学染色”的造假产业链早已存在,成本十几元的玉石之所以能标价上千元售卖,正是“柴怼怼”们利用了珠宝鉴定的专业门槛和监管滞后性。从虚假宣传到售假牟利,其违法行为横跨多个领域:诋毁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售假行为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虚假宣传茶饮功效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此前对这类行为的惩戒多停留在封号、罚款层面,如平阳县市监局曾对其茶饮虚假宣传罚款22万元,但难以形成足够震慑,直至刑事介入才遏制其违法行为蔓延。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体系正在加速补位。针对直播电商领域突出的虚假营销、假冒伪劣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推进《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立法进程,即将正式发布。各地也纷纷出台针对性举措:深圳发布《珠宝贵金属产品直播营销管理要求》,瑞丽建立珠宝直播商家“黑榜”,通过明确标准、公开惩戒规范行业秩序。更关键的是“穿透式监管”的落地,如建立直播主体库、推行10类重点产品赋码核验,实现从主播到商品的全链条追溯。这些举措正在织密监管网络,让“换马甲继续行骗”的空间不断压缩。
规范网红经济,更需重构“流量向善”的行业生态。网红经济本应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其健康发展的核心从来不是流量大小,而是诚信厚度。“柴怼怼”们的结局证明,脱离诚信的流量终将是“流沙”,唯有坚守底线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权威检测报告上传+高风险场景监控”机制,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传播;从业者须摒弃“流量至上”思维,转向“价值导向”,如不少正能量博主通过科普玉石知识、传承非遗技艺获得长久认可;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警惕“高价捡漏”“神奇功效”等话术陷阱。
从网信点名封停到警方正式逮捕,“柴怼怼”案的全过程,是中国整治网红乱象、规范市场秩序的生动注脚。当《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当跨部门协同监管日益强化,网红经济正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这场转型或许会淘汰一批投机者,但终将让诚信者得到回报,让流量真正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毕竟,能穿越周期的永远不是虚假的炒作,而是经得起检验的品质与信誉。
一审:谢莉娜
二审:张明
三审:陈莉
查看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