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正文
深秋的临武县长河水库,渠道清淤的号子声与机械作业声交织,冬修水利的热潮下,藏着一场关于“水价值”的革命。200万立方米农业节水通过市场化流转,从灌区田埂流向工业车间;4万元交易收益联动120万元改革资金,让水利设施养护告别“等靠要”。临武“水立方”模式以“水权确权到村、节水效益共享、交易平台运作、收益反哺维养”的闭环,让每一滴节水都产生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为中国资源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鲜活范本。
水权交易的核心突破,是让公共资源长出“市场牙齿”。长期以来,水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其稀缺性价值未能充分显现,农业节水缺乏动力、工业用水效率偏低、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临武的创新在于通过科学确权,将模糊的“用水权益”转化为清晰的“水资产”——花塘乡、武水镇的农户节余用水可变现,企业按需购水有保障,水库管理所得益于交易收益。这种市场化逻辑已在全国多点开花:四川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水权交易中心,首批交易达9000万立方米,长江之水跨区域流向重庆企业;宁夏以1800万元从四川购得1500万立方米黄河水权,开创跨省交易先河。从县域试点到跨省流通,水权交易正重塑资源配置规则。
科技赋能让资源交易走得更稳更远。水权交易的前提是精准计量与科学确权,而这离不开技术支撑。临武引入湖南农业大学龚柔艳博士团队,针对南方丰雨多源山丘型灌区特点完成技术论证,为水权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科技+市场”的组合拳,正是现代资源管理的精髓。正如河南构建“数字孪生水网”,通过物联网、AI实现按需灌溉,临武的实践印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广义节水需系统治理”的论断——科技让水资源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调控”,为交易公平性筑牢根基。没有技术托底,水权确权就会沦为“纸上分配”,市场化流转更无从谈起。
闭环机制破解了“节水不增收、护水无回报”的困局。临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形成“节水—交易—受益—再节水”的良性循环:农户因节水获得奖励,企业因购水保障生产,库区用收益升级设施。这一机制精准击中基层水利管理痛点——过去许多灌区因缺乏资金,渠道淤塞、设施老化问题积重难返,而临武通过交易收益反哺维养,让水利设施进入“自我造血”的良性轨道。这种思路与北京利用再生水补给河湖、马军院士倡导的“循环利用开源”理念一脉相承,本质上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让绿水青山的价值真正可衡量、可变现。
从全国视角看,临武实践的价值远超县域范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推进,用水矛盾日益凸显。2024年河南省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3.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9,这些数据背后,正是无数类似临武的创新实践在发力。当前,《节约用水条例》实施与“节水贷”政策落地,25个省份发放“节水贷”超1121亿元,为水权交易提供了政策支撑。从黄河流域的节水调度到长江经济带的水权流转,临武模式所代表的“市场化配置+科技赋能+利益共享”路径,正在成为破解资源约束的通用方案。
长河水库的流水潺潺,映照出中国资源改革的清晰航向。当水资源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流转”,从“行政调配”转向“市场配置”,变化的不仅是管理方式,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临武的探索证明,资源市场化不是简单地“卖资源”,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让节约者受益、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得回报。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更多资源正等待这样的“价值觉醒”。从水权交易到碳交易,从林权改革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只要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利益共享,就能让每一份生态资源都成为发展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绿色活力。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