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 正文
“这灯比大车远光灯还晃眼,根本看不清路!”社交平台上的集中吐槽,将电动自行车私改强光灯的乱象推至舆论焦点。这些被称为“远光刺客”的改装灯光,部分亮度堪比汽车远光灯,正成为夜间交通的“隐形杀手”,其治理难题折射出城市安全管理的细微切口。
强光改装的危害远超公众想象。对向行人与司机遭遇强光后,会产生数秒至数十秒的视觉空白,老年人与眼疾患者恢复更慢,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更隐蔽的风险在改装本身:这类产品多无质量保障,电路设计、防水性能堪忧,粗糙改装极易引发短路自燃,江苏一18岁青年因改装电动车充电时爆炸身亡的案例,更敲响了安全警钟。
乱象蔓延源于多重因素叠加。部分车主受“亮灯=安全”的错误认知误导,外卖骑手群体中甚至有三分之一为追求速度加装强光灯。更关键的是改装门槛极低——线下维修店随到随改,线上教程触手可及,低成本操作让侥幸心理滋生。而监管层面短板突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分布广,监管部门执法力量有限,改装长期缺乏全国统一的车灯技术强制标准,违法成本偏低难以形成威慑。
治理这一顽疾需构建全链条防线。制度层面已有突破,2025年9月实施的新规明确对改装车辆可扣留并罚款200元以下,上海、南昌等地也已出台条例禁止加装高强度照明灯。源头管控更要发力,市场监管与交管部门需协同联动,严查销售、维修、电商等渠道的违规行为,从根源切断非法改装链条。
软性引导与基础保障同样不可或缺。要通过典型案例普及危害,扭转车主认知误区。针对部分道路照明不足的问题,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合规车灯足以满足夜间行驶需求,从根本上消除改装动机。
交通安全从不是“灯光亮度的比拼”,而是规则意识的较量。当新规精准落地,监管链条无缝衔接,车主观念主动转变,电动自行车的灯光才能回归“照明本质”。唯有如此,夜间道路才能明亮而不刺眼,让每一位出行者都能感受城市交通的安心与温度。
一审 | 曹琛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