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郴州,一场以“郴山郴水郴情”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学大赛,正以创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传统边界,让文学从纸页跃向云端、从校园渗透街巷、从小众走向大众,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大赛自启动以来,不仅吸引了郴州本地青少年执笔抒怀,还激发了全国各地乃至韩国、法国等国外青少年的写作热情。大赛开展近半年来,吸引国内外63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与投稿,共创作文学作品8000余篇。这些来自生活、充满活力的作品,经由郴州日报社全媒体矩阵的立体传播,影响力迅速扩大,全网平台点击量已突破3亿。
从圈内到圈外,文学走进城市生活
如果说校园是孕育文学的沃土,那么街巷则让文学深度融入城市的肌理。在磨心塘文化广场端午活动现场,郴州市涌泉小学学生周俞希毫不怯场地分享着自己的参赛作品《我的郴州我的家》,清脆悦耳的朗读声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大家纷纷驻足聆听。“鲁塘饺粑的外形就像一个放大版的饺子……一口咬下去,尝到的不仅是满满肉的香味,还有和家人团聚的甜蜜。”“你学会包饺粑了吗?”“能带点给我们尝尝吗?”分享者与观众之间热烈而真诚的互动,使得这场原本平凡的街头朗读会瞬间转变为一场充满魅力的文化沙龙。
校园的沃土孕育了文字,而这些文字正有力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原本以为本校学生只关心技能培训,但‘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让我们发现了太多惊喜。”郴州技师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曹洁掏出手机打开“今日郴州”App说,“比如,这名旅游管理系的同学,能写出‘舜峰山的泉水日夜奔流,将临武鸭的掌纹拓进武水河的柔波’这样优美的句子,这样的文字我们不得不惊叹。”现在,这些来自教室里、车床旁和操作台边的文字不仅在校内展出,更通过文学大赛走进了千家万户。家长们听后无不感慨万千,纷纷赞叹道:“原来,在孩子们的心中,竟藏着如此绚烂多彩的世界!”
教师群体在这场文学破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郴州市一中教师罗丹为例,她在《知所从来,明所将往》中写道:“我微信里亲人群有3个,朋友群17个,工作群6个,其中亲人群常年‘勿扰’。”她用费孝通关于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理论解析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这篇随笔发表后不仅在教师圈引发热议,更让一位医务工作者在工作间隙重新铺开了稿纸。
湘南幼专教师刘贵雪,以异乡人的独特视角,引领学生穿梭于“秦少游笔下的郴江”与“红军长征的骑田岭足迹”之间,共同探寻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生马欣的作品经他指导修改成功发表后,带动五位同学自发组成创作小组,形成了校园文学向外辐射的良性循环。
文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习作成为家庭共读的温馨话题,跨越三代人的心灵桥梁;罗丹对社会的深刻观察,更在朋友圈内激起了广泛讨论——文学,这一曾仅限于书本的铅字艺术,如今已化身为激活生活美学、凝聚社会情感共识的强大文化力量。正如一位读者留言所说:“原来最动人的文字,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
从小众到大众,普通人书写身边故事
郴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邝任飞的《郴城的四季画卷》以园林工作者的专业视角,将林邑公园的晚樱、石榴湾公园的杜鹃、南塔公园的枫林等郴城四季景观,化作工笔画、水彩画、油彩画般的文学意象,让市民重新发现了街头巷尾的花草之美。有市民表示:“每天经过这些地方,却从未留意它们可以这样美。”
嘉禾县龙潭镇副镇长陶琳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她的《织造青年与湘南乡村的交互》。这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选调生,带领北大实践团队在扶塘村挖掘舞龙文化,将“篾条骨架上的鞭炮屑”转化为“龙头创意工坊”的研学体验项目,让古老的传统工艺在现代文旅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选调生古丽则在《郴水映天山》中,以“苏仙岭晨雾中能望见故乡的天山”的意象,串联起食堂阿姨的“西北口味”暗号、瑶族油茶、酥油茶等生活细节,将异乡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巧妙地转化为“两棵相望的树”这一充满诗意的象征。不仅让郴州读者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也让新疆同胞通过文字认识了湘南风情,实现了“文化桥梁”的传播功能。
文学从来不是纯粹的“阳春白雪”。6300余名参赛者中,有每天送报送件的邮政工人,有走村串户的基层干部,有在车间忙碌的技术工人。云南的杨艺松虽然知道自己不符合参赛年龄,还是认真地提交了参赛作品:“无论写得怎么样,哪怕不能参赛也没关系,主要是通过这个方式来激发女儿的写作兴趣,让她知道表达是每个人的权利。”
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参与,见证着文学从高高在上的殿堂,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正如一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所说:“以前总觉得文学是作家的事,现在明白,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最好的素材,人人都可以写作。”
从纸媒到全媒体,作品被更多人赏析
“整个公交站台仿若被紫色的云霞笼罩,又似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紫色瀑布,肆意流淌。”这是郴州市五中学生欧慧月在《邂逅紫藤花》中的动人描写。这篇作品通过“郴州发布”微信公众号跃然屏上,AI主播的声线将“丽都花园站”的诗意带向远方。广东网友“X北极孤”急切追问花海所在,福建网友“TANG”感慨:“在匆匆的赶路之时能够慢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这些跨越山水的回应,恰似紫藤的藤蔓,悄然缠绕住无数远方的心灵。
这就是文学大赛创造的奇迹。70余期微信专辑、3200篇App作品展示和260条短视频的密集推送,在网络空间引发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曾经静卧在纸页上的文字,如今正乘着全媒体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跨越地域的共鸣,在异国学子的笔下尤为动人。“我期待着能在东江湖乘坐一艘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缓缓飘荡,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看着那晨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湖面,如梦似幻……”韩国世宗大学学生崔夏恩用韩文写下的《湘行之盼:从张家界到郴州》中这样描述。她的文字不仅让韩国亲友领略了郴州山水之美,更架起了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第一次认识了郴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崔夏恩的家人这样写道。
最动人的永远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就像欧慧月的紫藤花意外连接了广东与福建的读者,崔夏恩的文字打动了中韩两国的网友,无数这样的联结正在全媒体矩阵中悄然发生。我们欣喜地发现:当文字从纸间跃向云端,它们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为连接人心的媒介。
文学是心灵的灯塔,是文化的瑰宝。文学大赛的举办,不仅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诠释,是对生活美学的集体唤醒与建构。正如郴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琼华所言:“青春因山水而美丽,青春因文学而精彩。我们要用文学来展示郴州风景、郴州风情、郴州风采。”在郴州的实践中,文学已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在破圈生长的共鸣中,不断增厚着文化强市的根基。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