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时政 > 正文

郴州这座充满活力的“林中之城”,系统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答卷

作者: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9-16


“今年雨水顺,姜块长得瓷实。”走在汝城县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田埂上,基地负责人张有发说,小黄姜一般是春季种植,到了10月就是采收季节。

小黄姜在汝城县种植历史悠久,是助农增收的传统优势产业。过去,姜农最头疼的是“连作障碍”,同一块地连续种姜必遭病害。如今,当地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成立小黄姜品种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中心,并引入姜种脱毒技术,让“姜田轮作”成为历史。

加上集冷链储藏、产品加工、脱毒育苗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黄姜产业集散中心,汝城县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形成5万亩种植规模,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一村之地热气升腾,一市之境万象更新。从脱毒姜种繁育到精深加工,从冷链物流到跨境电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高”处攀、往“新”处闯,这正是郴州五年书写创新发展新答卷的生动缩影。

平台聚能,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在郴州市苏仙区,走进湖南协成管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内没有塑料味,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幽的竹香。

“以竹代塑”带来材料革命。竹纤维经特殊工艺处理,“变身”为轻质、抗腐蚀、高强度的波纹管,该技术让企业占据了全国4成细分市场。

五年来,郴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提升至2.38%,增速跃升至全省第六。从搭建高能级平台、引育高水平人才,到推动成果高效能转化的路径清晰可见。

今年6月上旬,专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生产的越南天新制药代表团,到访郴江实验室-湘南学院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对接合作。以平台为载体,郴江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加速推进,正式搭建了3个共建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化中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中心、南岭柑橘研究院)。

创新平台“破零倍增”。郴州建成全省首家“科技服务超市”,《“科技服务超市”赋能科技服务“一站网购”》入选科技部2025年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集(全国共60例,湖南唯一的市州案例)。省级创新平台从26家增至140家,实现省级中试基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零”的突破。

平台集聚成势,更需要人才支撑引领。郴州积极推进“十百千万”人才行动,做大做优人才集团,并从2023年开始创新实施年轻干部大湾区沉浸式培训工程,持续形成才聚林邑的强大“气场”。

“要把驻点企业研究透,搞清楚它的上下游和发展战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企业遇到风险是怎么化解的,陷入困境是怎么走出来的,政府部门是怎么服务的,这些问题要细心观察、虚心请教、用心思考”……近三年,郴州分4批选派19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深圳、佛山等地沉浸式培训,有力推动“一线练兵、汗水磨刀、湾区赋能”。

人才活力涌动,创新动能澎湃。郴州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锂电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其中,宜章中试基地“六氟磷酸锂连续合成新技术与设备研究”项目实现产业化;中南大学与柿竹园公司合作项目“典型关键矿产资源高效能浮选药剂设计、开发与应用”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郴州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增至2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增至2370家,高新技术企业跃升至689家。

才聚林邑,打造青年创业就业新高地

湘南大地,青春涌动。来自江西鹰潭的中山大学法律硕士陈娟娟,2019年7月毕业后,选调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选调生基层锻炼期满后,陈娟娟申请继续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现任苏仙区白鹿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从“外地研究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陈书记”,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更是郴州广邀天下英才的生动缩影。

近五年来,郴州出台“人才新政52条”“自贸区郴州片区人才专项政策20条”及其配套实施细则,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以超常规力度吹响人才“集结号”。

“2024年,我在单位附近买了房,携爱人与3个孩子安心扎根下来。”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广州引进的陈星星博士说,“郴州的人才政策非常务实,尤其是教育保障到位,让我能够安心奋斗。”

“教育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环。”郴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郴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增各级各类学位13.7万个,组建基础教育集团69个,新增高等院校2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尤其是今年全市本科上线人数2.1万人,录取飞行学员24人。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普及率分别达90%、98.5%、93.3%。教育工作连续获得省政府大抓落实督查激励。

让“留下”变得更加自然,“融入”变得更加顺畅,是郴州留住更多青年就业创业的底气所在。

郴州今年4月发布《郴州市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提出15条可操作、可落实的“干货”措施,以真金白银托举大学生创业梦想。“免票游郴州、背包来创业”活动也已启动,高铁郴州西站、火车站设立的文旅驿站,成为受邀学子们抵郴后的“创业第一站”。截至目前,报名应届毕业生超过5000人。

在北湖水月洲、裕后街等青年地标,读书会、文创市集精彩纷呈;湖南省昆剧团青年夜校已举办超100期,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的场景里,青年的所思所盼“被看见”“被厚待”。

共青团郴州市委书记续立智介绍,自2023年9月以来,全市新增大学生创办经营主体1032个,目前总量达2586个,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郴州经济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选首批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名单。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青春梦想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追“新”逐“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可低空飞行、下可湖水供冷,郴州可是满满的投资机会。”2025年郴商大会上,郴州重点推介低空经济产业、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吸引了各方目光。

从应用场景到产业推介,郴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一招”,加快绘制追“新”逐“绿”的“路线图”。

时间回溯到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郴州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郴州经验、湖南样板、中国方案”。

一系列创新部署密集开展,一个个示范成果接踵而至。郴州对标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这一传统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锂电新能源、现代装备两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数字产业),让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

农产品加工是郴州传统优势产业。在安仁县生平米业,送粮车经过取样、质检、自动入磅称重后,系统自动生成售粮订单,整个环节仅耗时5分钟。这是该企业新引进的5G大米加工生产线,显著提升了大米加工能力。汝城县对小黄姜的综合利用,甚至延伸至高端家纺领域——经过活性成分提取、纤维改性制成的小黄姜纤维,其抗菌性能达7A级,耐水洗100次以上。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郴州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已增至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达到225个。

郴州过去因矿而兴,如今提出“建好矿山、升级冶炼、做大材料、强化创新”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永兴县作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每年可处理含稀贵金属废弃物约275万吨,相当于减少了4000万吨的有色金属原矿开采量。在临武县,锂电新能源产业来势喜人,正着力构建“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的锂电池产业集群。如今,郴州有色金属新材料已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

从低端向高端,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郴州以“经济大市挑大梁”的坚定决心谋划发展,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聚焦发力,加速培育更多千亿产业。

一审 | 曹琛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黄华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