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农民丰收节。田野里、果园间、晒谷场上,处处涌动着金色的浪潮与甜香的气息。
连片的稻田像铺展在山间的巨幅锦缎,沉甸甸的稻穗垂着饱满的谷粒,风过时掀起层层金浪,沙沙声里混着收割机的轰鸣。晒谷场上,金黄的稻谷在竹匾里摊成圆饼,白发老人握着木耙反复翻晒,谷粒碰撞的脆响里,混着孩童追着鸡群的笑闹声,连空气都浸着稻香与果香,甜丝丝地往人心里钻。
郴州的丰收不止于稻穗弯腰、瓜果满枝——更有年轻人返乡的脚步、产业链延伸的活力、村民脸上的笑容。从“粮袋子”到“钱袋子”,从“土坷垃”到“金疙瘩”,从“守着田”到“看世界”,粮食丰收、果蔬丰收、产业丰收、人才丰收、精神丰收,这场“五丰盛宴”,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答卷,也是每个郴州人心中最踏实的幸福。
9月22日下午,秋老虎收了些气焰。安仁县灵官镇宜河村的李道华刚从镇里开完会,却没先回家喝口水,一头就扎进稻田里。
眼前200多亩水稻田像铺了张绿黄相间的地毯,晚稻正处在灌浆期,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头,金黄的谷粒把稻秆压得弯了腰,风一吹,“沙沙”地响,像是在跟他打招呼。
“今年收成稳了!”李道华直起身,望着连片的稻田,眼角笑出了褶子。“早稻每亩打了1100多斤,谷粒饱满得很,晚稻现在看这势头,每亩1200斤跑不了!”他掰着指头算。
2015年,从广东返乡至今,李道华的种稻面积从100多亩增加到200多亩,成为宜河村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人。
今年6月,在村委会的选举会上,村民们把票投给了这个“能人种好粮”的带头人,他成了宜河村党总支副书记。
作为灵官镇表彰的“产业带头人”,李道华铆足了劲,除了水稻还种植了70亩烤烟。“在今后,我将竭尽所能在种好自己田块的基础上去辐射帮助周边农户进行机械化作业,让农户感受到机械化作业带来的效益,实现共同增收。”李道华说。
紧邻安仁的永兴县,另一个种粮大户的故事也很带劲。他就是永兴县高泽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何广泽。
2010年,从事外贸工作的何广泽,带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朴素想法回乡。
在金龟镇的广袤农田里,何广泽没有丝毫退缩。这位“老把式”又是开农机,又是下田,完全看不出是在香港打拼过的人。
他四处奔走,引入“稻油轮作”技术,并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修建高标准农田的水渠和机耕道。同时,他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共206套,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发展才能共同富裕。”今年,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覆盖金龟镇周边的6个乡镇、20余个村。股东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65名带机入社的农机手可共享合作社25%的红利。
李道华与何广泽的种粮故事,是郴州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郴州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举措,推动粮食生产实现“面积稳、单产增、品质优”的良好态势。从田埂间的“新农人”到全域铺开的“强农策”,郴州正以实干书写着农业强市的时代答卷。
一审 | 谢莉娜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张明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