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 正文
国有资产资源是地方发展的“战略储备”,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湖南以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为抓手,从顶层设计破局到分类施策攻坚,再到实效转化提质,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配置、资产保值增值、资金精准赋能的改革路径。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系统思维重构“三资”管理机制,让“沉睡的家底”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鉴样本。
全局统筹是破题之基,需构建“一盘棋”治理体系。国有“三资”覆盖资源、资产、资金三大维度,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园区等多元主体,天然具有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性。若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分散式管理,极易陷入“局部优化、全局失衡”的困境。湖南的改革智慧,首先体现在“全省一盘棋”的顶层设计上,通过出台总体工作方案,配套“1+11”系列指导意见,将清查处置范围从省本级延伸至市县,从高校老校区拓展到全口径资产,既划定了统一的标准与流程,又预留了差异化的执行空间。这种制度先行、框架约束、动态调整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将“三资”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制度供给打破部门壁垒、层级阻隔,形成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的改革合力。实践证明,唯有将“三资”管理纳入全省治理大盘,才能避免“九龙治水”的低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益的最大释放。
精准分类是解题之要,需遵循“差异化”盘活逻辑。“三资”虽同属国有范畴,但其物理属性、经济价值、市场适配性差异显著。矿产资源重在市场化定价,数据资产依赖生态培育,闲置厂房需要功能转换,沉淀资金则需提升周转效率——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只会造成优质资源贱卖、低效资产闲置的双重损失。湖南提出的“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方法论,正是基于对“三资”特性的深刻认知。从资源配置视角看,这一策略遵循了“效用最大化”原则,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优先保障其公共服务需求;对阶段性闲置的资源,通过租赁实现价值变现;对长期低效的资产,通过市场化融资激活再生能力。这种“一类一策”的精准操作,既避免了“卖白菜价”的短视行为,又防止了“守着金山不开发”的消极心态,本质上是用市场思维重构“三资”管理逻辑,让每一种资源都能找到最适配的盘活路径。
实效导向是验题之本,需锚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成效如何,最终要落脚到发展质量的提升上。湖南的“三资”改革,绝非简单的“清仓变现”,而是着眼于构建“资源—资产—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清查处置盘活存量,让“死资源”变“活资产”,直接充实地方财力、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放大增量,例如设立千亿级金芙蓉基金矩阵,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引擎。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改革推动了治理机制的革新。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管理模式,为常态化盘活奠定了制度基础;用、售、租、融的标准体系,提升了资源配置的专业化水平。这种短期见效、长期赋能的改革路径,既回应了“过紧日子”的现实需求,更着眼于促发展、惠民生的长远目标,真正实现了“三资”价值的最大化。
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本质是一场以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治理实践。湖南的探索表明,只有坚持全局统筹破解碎片化难题,以精准分类化解低效化瓶颈,用实效导向引领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沉睡的家底”转化为发展的势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审 | 曹琛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