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强化“开盒”问题整治工作,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这一网络乱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强力保护,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的有力维护,彰显了党和政府依法管网治网的坚定决心。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平衡信息自由与隐私保护、技术进步与伦理约束,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时代命题。“开盒”乱象的整治,为亿万网民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
“开盒”行为之所以成为网络空间的顽疾,源于其背后复杂的价值错位。一些人将窥探他人隐私视为“网络正义”,将人肉搜索美化为“舆论监督”,这种认知偏差折射出部分网民法治意识的淡薄和伦理观念的缺失。更深层次看,“开盒”产业链的形成,反映了某些平台在流量诱惑下的责任失守、利益驱动。当个人隐私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当网络暴力披上“正义”的外衣,我们不得不反思:技术赋权的同时,是否也助长了某些人的权力幻觉?信息共享的便利,是否模糊了公私领域的边界?整治“开盒”乱象,首先要纠正这种价值观的扭曲,重建网络空间的道德坐标。
中央网信办的整治举措体现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现代治理思维。从阻断信息传播到完善预警机制,从加大惩治力度到优化保护措施,这套“组合拳”既有对违法行为的刚性约束,又有对平台责任的明确要求;既有技术层面的防控手段,又有教育引导的柔性措施。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治理策略,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形成了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惩处的完整闭环。特别是要求重点网站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抓住了网络生态治理的“牛鼻子”,通过压实平台责任,激活了网络空间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
整治“开盒”乱象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数字时代的权利保障之道。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性资源,隐私权保护也上升为基本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再到此次专项治理,我国正在构建日益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和实施机制。这种制度建构不是对数字发展的限制,而是对技术伦理的校准;不是对网络创新的阻碍,而是对创新方向的引导。只有在充分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前提下,数字经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健康生长。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清朗网络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在。整治“开盒”乱象是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个侧面,其背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数字领域的具体实践。从“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到“净网”专项整治,从算法综合治理到“自媒体”管理,我国网络治理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这条道路既尊重网络发展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又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当每一位网民都能免于“被开盒”的恐惧,当每一次点击都不再担心隐私泄露,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正能量的策源地、主流价值的传播场。
让我们携手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的数字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