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霓虹渐显审美疲劳,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山水田园。在湖南,从湘西的层峦叠嶂到洞庭湖畔的水乡泽国,乡村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特色体验是乡村旅游竞争之基。告别千村一面的窠臼,湖南乡村深挖“一村一品”的独特基因。湘西凤凰县竹山村,依托浓郁的苗族风情,将古老的非遗技艺、隆重的迎宾礼、原生态的苗寨建筑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亲身参与蜡染、学跳苗鼓舞,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活态传承”。而在浏阳市张坊镇田溪村,则依托西溪磐石大峡谷的生态禀赋,发展攀岩、溯溪、森林研学等户外探险项目,走出了一条“山水+运动”的特色之路。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发展之魂。乡村旅游的灵魂在于文化。湖南乡村深谙此道,让沉睡的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将气势恢宏的侗族芦笙演奏、精美的侗锦织造技艺、独特的合拢宴习俗深度融入旅游体验,打造了众多文化品牌活动,游客不仅是旁观者,更成为侗族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永州市江永县则依托“女书”这一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建设女书生态博物馆,开发女书主题研学、文创产品,让神秘的女书文化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独特IP。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赋予了乡村旅游不可复制的持久吸引力。
共建共享是乡村旅游活力之本。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旅游的成果必须惠及广大村民。湖南多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在旅游开发中明确村民入股分红机制,鼓励村民经营农家乐、销售苗绣特产、担任景区向导,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张家界市罗潭村引入专业文旅公司运营,但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入股、就地务工等多渠道获益,共享旅游发展红利。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确保了乡村旅游的长期繁荣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武陵山脉到湘江之滨,湖南乡村旅游的蓬勃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特色化立足、文化铸魂、共享共赢,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乡土资源,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与魅力。当诗意的田园与现代的活力在湖湘大地上交融共生,乡村旅游正以其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乡土文化的自信回归与千万农民幸福笑容的绽放——乡村,已然成为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新故乡”,一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精彩上演。
来源:沅江新闻网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