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下读好书丨文化自信,吾辈担当

来源:郴州新闻网 2025-08-06 20:42:03

2025年4月15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以“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行了深入思考。《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正是一部兼具深度与视野的著作,以宏阔视角与严谨论证,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价值。书中梳理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核心理念的现代转化,论证中华文明“非扩张、重包容”的文明特质,不仅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是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理念的重要读物。

解码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

本书开篇即锁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深入解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书中指出,文化自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基因之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观点精准地点出文化自信的本质,它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信,更源于文明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的充分验证。

书中明确,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明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显著特征,独特的文字体系、哲学智慧、艺术范式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文化脉络。这一脉络历经数千年的锤炼,至今依然充满活力。儒家的“仁礼”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底色,还辐射到东亚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也印证了文化自信拥有深厚的根基。

民族复兴的价值根基与精神引擎

书中着重阐述文化自信对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并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作者指出:“‘大一统’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秦朝统一六国至今,这种追求统一的信念始终是国家重建的精神纽带,为民族复兴筑牢了政治认同根基。

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是另一重要支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在当代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保障民生、促进公平,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文化依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文精神,塑造着民族的道德品格,为复兴之路注入了精神养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伦理,将个体价值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凝聚成全民奋进的合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和而不同”的天下文明理念,它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胸怀,也让民族复兴肩负起推动世界和平的时代责任。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与现实贡献

作者通过梳理秦汉以来的中西交流史,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西方,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丝绸、瓷器的传播,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审美。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的智慧持续为世界带来滋养。儒家思想在东亚形成了广泛的文化辐射圈,园林艺术为欧洲的造园风格增添了东方韵味,“天人合一”理念则为当代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哲学层面的启示。书中强调:“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全球性思想的产生。”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的贡献已从物质和技术层面,深入到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的层面。

中西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通过对比中西文明,作者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特的世界价值。与西方以个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相比,中华文明以集体主义与和谐共生为核心,这种差异为西方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和为贵”的处世智慧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东方思路,“天下观”突破了地域限制,顺应了人类命运与共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中华文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根植于“天下为公”的文明基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正是“和而不同”理念在当代的延伸。这种通过文明互鉴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径,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方案。

在传承中创新

学得自信:

文明绵延,底蕴深厚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成果证实,我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从甲骨文的横竖撇捺到简体字的方正规矩,中华文明虽历经盛衰更替,却始终未曾中断。面对外族入侵与内部动荡,中华文化始终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与顽强的生命力。“真正的传统不是守住灰烬,而是让火焰不断传递。”

过去,我们曾一度将西方公共管理案例奉为圭臬,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制度土壤反而隔膜。如今带着文化自信再读文件、学法规,就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民惟邦本”“礼乐刑政”的千年暗线:一份老旧小区改造指南,背后是“里仁为美”的空间伦理;一条“接诉即办”流程,内含“修齐治平”的责任递进。学得越深,越敢“反向输出”——用本土实践解构西方理论范式,底气油然而生。同时,我们亦须警惕妄自尊大。以端午节为例,曾有舆论误称“韩国抢了端午”引发焦虑,事实上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在仪式、内涵上差异显著;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事实正本清源,彰显了文化自信源于事实而非情绪。

用得自信:

日用而不觉,润物细无声

中医与中餐,是中华文化“活”的载体。中医体系完备,疗法多元:中药、针灸、艾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多法协同而奏效。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疗效确切,有力回应了各种质疑与误解。中餐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擅其美。国际通行的餐厅评价标准注重环境、服务与酒食搭配,难以充分展现中餐“味外之旨”。真正的美食往往藏于市井巷陌,中餐的魅力恰恰在于其风味多元与市井烟火气,若用刻板模板束缚,反而会削足适履。

“中华文明不是博物馆陈列,而是操作系统”。在日常工作中用得越频繁,越能验证其博大精深。“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干部一旦把这句话内化为操作手册,便能在每一次审批、执法、调解中生成“信任盈余”;窗口人员多说一句“我来跑一次”,就是把“仁政”译成群众听得懂的普通话;政策解读前先递上一杯热茶,是把“以德服人”拆解为可感知的微动作。

看得自信:

以创新致传承,以共享致弘扬

最好的传承是使用,最好的弘扬是创新。近年来,各地打造仿古街区,汉服巡游、国风音乐、非遗市集广受青睐: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风建筑、诗歌街景、沉浸演艺再现盛唐气象,让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逾150亿元,刷新中国电影史纪录,打破迪士尼、环球的垄断格局,影片以传统神话为骨、当代审美为翼,让全球观众在光影流转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常青,既在于其深厚底蕴,更在于其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吾辈青年,当以史为鉴筑牢根基,以用为体激活传统,以新为翼开拓未来,在日用行常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创新创造中勇担时代使命,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也温暖人类共同的未来。

(推荐者胡翔雁系郴州市民政局二级主任科员)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龙琦钰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肖勇

作者:胡翔雁 编辑:龙琦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