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出现的“假装上班公司”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天花20—30元租一个工位,不用打卡、没有KPI,却能在写字楼里扮演“正常上班”的角色——这看似荒诞的选择,实则藏着自由创业者的专注需求、家庭压力下的喘息渴望,以及职业空窗期里对“状态存续”的朴素期待。
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价值。对自由创业者来说,这里是一个可以专注工作、与同行交流的场所,有助于他们完善创业计划、寻找合作伙伴;对那些家庭压力大、不想待在家里的人而言,这里能让他们逃离家庭的唠叨,同时又能保持一种“工作”的状态,满足家人的期待。
但热闹背后,更该清醒看到这一现象折射的隐忧与问题。“假装上班”的核心是“过渡”,而非“逃避”。若有人把这里当成长期“避风港”,沉迷于“看似在工作”的自我麻痹,既不主动寻找真实岗位,也不提升职业技能,反而会错失就业窗口期,让短暂缓冲变成长期停滞。更值得深思的是,“假装上班”的需求本身,恰恰暴露了当前就业支持体系的短板,如自由创业者缺乏低成本共享办公空间,失业者难寻专业的职业指导与心理疏导,家庭对“职业空窗期”的包容度仍显不足,人们才需要用“花钱演上班”的方式,填补支持体系的空白。
要让职业空窗期真正成为“充电期”而非“停滞期”,仅靠“假装上班公司”远远不够,还需个人、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
对个人而言,要把握“过渡”的边界。不妨将“假装上班”当作调整状态的“临时驿站”,在规律的环境里梳理职业规划,利用社群交流拓展人脉,甚至借助空间资源推进创业筹备,但绝不能把“演上班”当成生活常态。唯有主动对接招聘信息、参与职业培训,让“假装”的状态转化为真实的竞争力,才能真正走出空窗期。
对家庭与社会而言,要少些苛责、多些支撑。家人需理解“职业空窗”并非“不求上进”,过度催促只会加剧焦虑,不如给予包容的空间,帮助梳理职业方向;社会层面,政府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如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范围,为自由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孵化空间与政策扶持;也可借鉴“假装上班公司”的社交属性,搭建失业群体交流平台,让他们在互助中获取信息、重建信心。
“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不是社会的“猎奇谈资”,而是一份值得重视的需求信号。它提醒我们,当人们需要用“花钱演上班”来缓解焦虑时,我们既要看到这份需求背后的无奈,也要主动补上支持体系的短板。唯有让过渡者既能找到“缓冲空间”,更能看到“未来方向”,“假装上班”才会真正成为过去时,职业空窗期也才能真正成为人生的“蓄力期”。
一审 | 段王洁 见习编辑 胡云可
二审 | 张明
三审 | 李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