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这个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一场“爱情消费大赛”——高价套餐、限定礼物、数字红包成了节日的“硬通货”,仿佛少了这些,七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往年此时,商家用“情侣专属”“一生一世”的营销话术,将七夕捆绑为爱情消费的载体,却鲜少有人追问:这个最初被称为“女儿节”“乞巧节”的日子,本是女子祈求手巧、学习技艺、传承生活智慧的时刻,为何如今只剩下玫瑰花香?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郴州选择跳出这场消费竞赛。这座城市没有将七夕变成“玫瑰花展销会”,而是将文化推到了舞台中央——莽山的瑶族对歌、苏仙岭的昆曲演出、社区的巧娘课堂、家庭的穿针乞巧……这些做法看似简单,却戳中了传统节日传承的核心:让文化从书本和博物馆里走出来,回到生活的烟火气中。
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从来不在精致的商业包装里,而在文化形式的活态传承中。郴州没有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用创新的方式让古老文化与当代生活对话:瑶族老歌谣配上现代舞台的光影,昆曲水磨调在山顶广场与山水共鸣,刺绣编织等老手艺走进社区课堂,“女儿节”的故事在家庭的亲子互动中流传。这些尝试打破了传统即陈旧的刻板印象,它让老人听见童年的记忆,让年轻人触摸文化的根脉,让陌生人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找到默契。
传统节日的本质,是人的连接。无论是乞巧的手艺传承,还是对歌的情感共鸣,抑或拜织女的生活祈愿,核心都是人与人、人与传统、人与生活的连接。这种连接,比任何鲜花、红包都更有韧性——鲜花会谢,红包会忘,但一起学过的刺绣、听过的歌谣、讲过的故事,会成为刻在记忆里的文化基因。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商业在节日中的作用。商业就像载着传统前行的船,能让文化传播得更远,但如果船太大,就会堵住河流。郴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让商业退到了“服务者”的位置——免费开放的文化活动、义务教学的老手艺人、不设消费门槛的社区课堂,这些做法“不赚钱”,却让人们重新触摸到节日的本质:不是为了证明爱,而是为了传承生活。
鲜花会谢,约会会散。传统节日并不是静止的“过去时”,而是流动的“现在时”,它需要我们在商业的浪潮中守住文化的根,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传承的土壤,让每一个节日都能生长出属于当代人的文化记忆。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