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风华 入画宁乡——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主流媒体采风活动掠影

来源:郴州新闻网 2025-09-29 00:25:58

9月26日,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主流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程。来自人民网、新华网、《湖南日报》等中央及省市区近50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走进宁乡,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先后探访道林古镇、灰汤大夫第、沩山密印景区及炭河里青铜文化遗址,沉浸式感受宁乡文旅融合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道林古镇:小火车穿越百年烟火

▲道林古镇

采风首站抵达素有“小南京”美誉的道林古镇。这里曾因繁荣的商贾贸易孕育出周达武、朱剑凡等湖湘名人,如今以开放式商业街区、开心农场与演艺景区三位一体的布局焕发新生。

▲道林古镇小火车

当复古的小火车鸣响汽笛,载着采风团缓缓穿行于连片荷塘与稻草林之间时,记者们纷纷举起拍摄设备,捕捉车窗外掠过的飞檐翘角。

▲《包公审陈世美》演出

在古镇核心区的古戏楼,一场新编《包公审陈世美》正在上演。与传统戏曲不同,这场演出巧妙融入了现代法治观念,既保留经典形象又彰显时代精神,引得台下掌声阵阵。“创新演绎让传统故事‘活’了起来,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贴近了当下观众的审美与认知。”《工人日报》记者王鑫赞叹道。

▲道林古镇民国风情街

漫步民国风情街,青石板路两侧商铺林立,老式留声机里流淌出怀旧的旋律。在一家制作宁乡特色酸枣糕的店铺前,众人被那色泽红润、香气诱人的小食吸引,纷纷驻足品尝,在酸甜口感中品味古镇绵长的文化传承。

灰汤大夫第:温泉宋韵中的雅意栖居

告别道林古镇,采风团来到享有“千年灰汤,康养秘境”美誉的灰汤镇。镇内的大夫第历史文化景区,以复原古代士大夫生活场景为核心,巧妙融合了灰汤特色温泉资源。

▲媒体采风团走进大夫第

一踏入大夫第,“高山仰止”的匾额与镌刻于两侧的张氏族规家训,瞬间将人们带入崇德修身的文化氛围中。记者们对从各地搜集而来的老建筑构件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尖轻抚斑驳木纹,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景区内的28套宋代禅意民宿将“古韵”与“宜居”完美结合,木榻、素帷营造出“清风一榻抵千金”的闲适意境。推开窗,庭院内的叠石理水与百年古木尽收眼底。“住在这里,泡着温泉看古宅砖瓦,像是‘泡在历史里’。”多位记者不禁感叹。

沩山:禅茶一味间静心养性

▲沩山密印景区

次日,采风团西行至宁乡沩山。提质一新后的密印景区,更显庄严与灵动。千年大佛静默肃立,现代化电梯省去了登攀之劳。山风送来缕缕茶香,在沩山擂茶非遗体验馆,一碗地道非遗擂茶的浓香里,饱含着沩山人最真挚隆重的待客之情。

景区打造的“一苇渡江”沉浸剧场与“莲升三级”文化互动,将抽象禅意转化为可感可悟的生动体验。记者们在此静心品悟,于行走坐观间完成一场远离尘嚣、静心养性的心灵之旅。

炭河里遗址:青铜密码中的文明回响

▲媒体采风团走进炭河里青铜博物馆

离开沩山,采风团造访了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青铜博物馆。脚下,是2.3万平方米的商周遗址——这片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古老土地,正是四羊方尊、象纹大铜铙等国宝级青铜器的出土地。行走其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四羊方尊复刻品

在青铜博物馆内,科技让千年瑰宝重焕新生。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被誉为“铙王”的象纹大铜铙仿佛被再度敲响,其浑厚悠扬的“声音”跨越时空,令在场众人深感震撼。不仅如此,馆内开发的30余款文创产品,将神秘的青铜纹样巧妙融入文具、服饰与茶具等日常之物,让古老的文明智慧在当下焕发光彩。据介绍,这里每年吸引逾6万人次的研学团队,孩子们好奇地围拢在展柜前的景象,正是青铜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最佳见证。

▲象纹大铜铙

两日行程紧凑而充实,宁乡为媒体采风团呈现了一幅“文旅融合、古今对话”的生动画卷。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将用心挖掘宁乡的文旅亮点,以笔墨与镜头,将这座城市的千年雅韵与当代活力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宁乡、走进宁乡、爱上宁乡。

▲人面纹方鼎

一审:谢莉娜

二审:陶子瑶

三审:周喜林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韬 编辑:谢莉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