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主流媒体采风团走进素有“老长沙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靖港古镇,开启一场穿梭于时光与戏韵之间的沉浸之旅,亲身感受“昼夜有戏、满镇皆戏”的文旅融合新图景。
漫步于“八街四巷七码头”,青石板路蜿蜒铺展,老建筑默然伫立,空气中飘散着小钵子甜酒的醇香,匠人手中的木雕面具正一点点浮现神采。这番未经修饰的市井图景,为接下来的“戏中之旅”铺就了最真实的底色。正如当地人所言:“唯有读懂靖港的日常,才能听懂它的戏文。”
当市井烟火与艺术表演不期而遇,古镇悄然变身流动的舞台。一阵唢呐声由远及近,《喜嫁迎亲》婚仪巡游队伍踏喜而来。新娘步履轻盈,跨过火盆、米袋相递,寓意婚后生活丰衣足食、步步高升,将传统婚俗的吉祥祝福娓娓道来。
转角之间,“媒婆天团”以诙谐互动引人捧腹;《白毛女》的经典片段催人泪下;湘剧变脸与喷火绝活掀起阵阵惊呼。演艺不再局限于固定舞台,而是融入街巷的各个角落,形成“一步一戏,转角遇艺”的沉浸体验。
在由民俗收藏馆改造的“捌零奇妙夜”中,时光仿佛倒流回20世纪80年代。老式电视机、迪斯科舞厅、复古穿搭……演员们以一场充满活力的派对,唤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甜蜜蜜》的旋律中,有人轻声跟唱,有人举起镜头,在欢笑与感动中完成一次青春的追溯。
随着暮色浸染天际,采风团登上游船,开启夜游芦江的诗意旅程。两岸灯火勾勒千年风骨,江面波光映照戏韵流转。《梨园戏水》的唱腔婉转飘来,《浸水江韵》的光影与自然交融,营造出“半江灯火半江秀”的东方美学意境。
真正的重头戏,在全域浸水漫游超感演艺《花开靖港》中拉开帷幕。这部以1938年“文夕大火”为背景的夜间主秀,采用国内首创“一剧两线”观演模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那段烽火岁月。
该剧通过商贾虢堂主、梨园凤老板、宏泰巧姑娘等小人物的命运轨迹,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融入具体而微的个人情感。虢堂主为守护文化根脉而毅然抉择,凤老板在危难时刻展现艺人的风骨,巧姑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这些角色不再是历史中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个体。剧中,“一钵甜酒”的意象贯穿始终,不仅是靖港人待客之道的体现,更在“敬天、敬地、敬湖湘儿女”的台词中,升华为对民族气节的礼赞,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采风团成员在观演过程中,多次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动容。当看到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当感受到湖湘儿女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毅,这不仅是一场演出的欣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花开靖港》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情怀,也在于技术的匠心表达。威亚起舞,再现“千帆进港”的昔日盛景;智能水特效与实景交融,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三维楼体投影更将“文夕大火”映射至对岸现实建筑,使观众不仅看到历史的再现,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与惨烈。
“演艺是整个古镇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游客因为被剧情打动,会对靖港的历史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自然转化为对当地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景区负责人介绍。
“在这里,历史是可触摸的,文化是可体验的。”这是采风团成员的共同感受。靖港古镇通过“昼夜有戏”的演艺体系,成功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每一场表演、每一处街景、每一次感动之中,真正实现了“可触、可感、可传承”的文旅融合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