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机器隆隆响。近日,位于汝城县集益乡兴隆村的益丰竹木有限公司加工厂里,30多位工人铆足干劲有序忙活,现代机械流水生产线高效运转,南竹原料历经裁断、切割、分类、成片、拉丝、烘干、截断、抛光、成型、AI机选等程序,旋即加工成20厘米长的裸筷,被打包码放至成品区,等待上市销售。
“真是想不到,这么快就步入正轨,实现产销两旺。”穿行其间检查指导,41岁的公司总经理庾华利满面春风。作为一期项目的加工厂于9月初投运,目前日均处理竹原料60余吨,加工制作裸筷100多万双,还订单生产牙签、雪糕棒、烧烤竹签等物品,产品畅销广东、广西、安徽、云南等地。日均有20余吨的竹屑废料,运到江西加工成压缩环保炭。
“我们立足长远发展,坚持向新而行、向智发展,依托机械化、智能化,工人们一改传统模式下的高强度作业状况,只需做好投料、转料、机操、打包等简易活,省心省力。”庾华利介绍,该公司购置了2台大破机、3台AI选筷机、9组拉丝机和竹屑自动传送线、装卸升降吊轨等先进设备,构建了2条南竹加工生产流水线,实现多元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样样都离不开资金投入,除自筹外,还得到了多方支持,尤其是移民资金及时注入,好似雪中送炭。”庾华利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库区移民县的汝城县,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2%,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活态竹林密集富足,面积达40万余亩,但受制于缺乏精深综合加工厂,竹木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地处汝城北部山区的移民村兴隆村以及周边村落,虽坐拥漫山遍野的青翠竹海,却一直被闲置荒废。
看中这里的资源优势和交通条件,原先一直在汝城热水镇从事竹木半成品加工的庾华利,便找到兴隆村2位村民一起入股投资,成立益丰竹木有限公司,着手开办竹木加工厂。
“建厂房、购设备,还要流动资金周转,一期项目共需700多万,但我们想方设法也只筹到500多万。”庾华利说,加工厂从去年底开始筹办,前期建设有力有序,到了今年5月后因缺资金而进展缓慢,令人担忧。“那段时间,我们天天为筹钱发愁,几乎是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庾华利回忆道。
“移民村办厂,造福移民村,可争取移民资金!”关键时刻,村干部的一句点拨,打开了他们投融思路。另一边,接到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后,汝城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须臾不怠、迅速行动,不仅组织专班深入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还组织多方一起签订村企联建互惠协议,明确了以投资额按比例为村集体分红、主招本地群众务工就业、优先采购本地竹子等具体事项,以期实现兴业、富民、强村多重效应。
得益于170万元移民资金迅速落实到位,益丰竹木公司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开足马力加速跑,促进提前投产。如今,公司不仅可为兴隆村集体每年分红8万余元,还以原料收购驱动集益、大坪、泉水、土桥等乡镇的竹产业发展,在南竹种植、开发、运输等环节链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
“真是想不到,我这把年龄了,文化水平也不高,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工作。”烘干房里,兴隆村脱贫户廖后梅满脸渗出汗珠,干活一丝不苟。今年57岁的廖后梅,过去靠务农和打零工,收入微薄不稳定。如今进厂上班,每月有4500元工资,工作起来劲头足。
一个竹木产业链、一条生态富民路,注入项目资金、助力竹产发展,正是当地用好移民资金兴业富民的生动缩影。2006年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汝城县聚焦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吃透用活政策,积极争资立项,因地制宜引导扶持移民产业,精准施策促进项目落地见效,涵盖种植养殖、冷链集散、竹木加工、民宿旅游等领域,有力促进了强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一审 | 张倩佳 见习生 胡云可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