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三湘粮魂:从湖广熟到天下足的实验

来源:郴州新闻网 2025-10-21 22:13:59

“湖广熟,天下足”的千年谚语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南以占全国3%的耕地贡献了6%的粮食产量,用“鱼米之乡”的担当书写着中国粮食安全的湖南答卷。

制度创新:从“分田到户”到“精准滴灌”。19世纪80年代,湖南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宁乡“包产到户”经验成为全国典范。进入新时代,湖南创新实施“三补合一”改革,将种粮补贴整合为耕地地力保护、适度规模经营和稻谷目标价格补贴,2024年发放补贴资金超27亿元。在益阳沅江,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田改大田”同步推进,机械化率提升至82%,每亩增产15%以上。省农业农村厅推出的“湘农云”平台,实现从播种到收购的全链条数字化监管,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块农田。

科技赋能:从“杂交水稻”到“智慧农业”。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长沙县建设的第三代杂交稻试验田,连续三年亩产突破1200公斤。湖南农科院研发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使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在常德鼎城区,5G+北斗定位的无人插秧机每天作业60亩,误差不超过2厘米;衡阳蒸湘区的“植物工厂”通过LED光谱调控,实现生菜18天一茬的“湖南速度”。省科技厅实施的“揭榜挂帅”机制,已攻克水稻耐盐碱等12项“卡脖子”技术。

产业升级:从“卖原粮”到“强链条”。湖南粮食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2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200亿元,形成“洞庭香米”“湖南茶油”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岳阳城陵矶港的“湘粮出海”专列,将湖南大米销往东南亚;长沙金霞粮库的“智慧粮仓”,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四合一”储粮损耗率低于0.8%。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行的“优质粮油工程”,带动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800万亩,农民每亩增收300元以上。

回望来路,从“稀饭照人影”的艰难岁月到“米满仓、谷满囤”的丰饶景象,中国用七十年时间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5年,湖南启动“十五五”粮食安全规划,重点建设环洞庭湖优质稻产业带、湘中湘南双季稻优势区。在湘西十八洞村,“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长株潭都市圈,“中央厨房”模式年产值突破500亿元。这背后,是亿万农民面朝黄土的坚守,是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更是制度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当前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践行大食物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大国粮仓的根基,早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来源:安化县融媒体中心

一审 | 龙琦钰
二审 | 张明
三审 | 刘红亮

作者:张菲梵 编辑:龙琦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