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两年有突破、五年见成效、十年成高地”的阶段性目标。这份文件不仅勾勒出湖南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到2030年突破2000亿元的宏伟蓝图,更展现出湖南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抢占先机、打造全国一流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和应用示范地的坚定决心。
深植产业土壤,瞄准转型痛点。方案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不贪大求全,而是紧密结合湖南产业特色,聚焦于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方面,湖南明确提出以制造领域垂类大模型为核心驱动力,围绕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及北斗、智能衡器计量、先进钢铁材料等省内重点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郴州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列。智獾科技郴州智造基地作为华中地区首条AI智抄仪生产线,平均每30秒就有一台搭载企业自研芯片的智能终端下线,年产能可达200万套,产值超2亿元。
在文化旅游领域,方案提出构建“数字湖湘基因库”,支持对马王堆汉墓简帛、岳麓书院典籍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知识图谱构建。郴州莽山旅游区创新引入机器人、机器狗“新员工”。这些智能助手自带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帮助景点巡逻,为游客提供乘车指引等服务,创造出科技与生态融合的全新旅游体验。
前瞻布局未来,构建创新生态。湖南的“人工智能+”方案不仅有扎实的产业根基,更有前瞻性的技术布局。
在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智能终端设备等前沿领域,方案都作出了专门规划。其中,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湖南将重点升级深度学习、模仿学习等智能算法,推动智能体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跃升。
在自动驾驶领域,湖南正积极推进长沙国家“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算力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支撑,湖南也在全力夯实这一底座。8月,在全省算力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便强调,要“四算一体”推进,将算力产业打造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争取到2030年,全省算力规模突破20EF。
突破场景局限,普惠社会民生。湖南“人工智能+”行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突破单纯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局限,将人工智能引入民生福祉的多个领域,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在医疗健康领域,方案规划构建“预防—诊疗—康复—随访”全链条智能服务体系,并特别提到在乡村两级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效率。这一举措将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教育领域,湖南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试点,开发智能学习助手、教学助手等一批通用型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在高危作业领域,方案提出加大智能机器人在带电作业、线路巡检、煤矿采掘等危险岗位的应用。从民生出发,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湖南“人工智能+”行动的温度所在。
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湖南的“人工智能+”方案既有前瞻布局,又立足产业根基;既瞄准科技前沿,又深耕湖湘沃土。随着方案深入推进,相信这片孕育了湖湘文化的土地,有望在人工智能新浪潮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审 | 张倩佳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 | 唐思思
三审 | 刘小飞
